上海新闻

小谈古建筑的修旧如旧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20

当下,旅游景区点不断出现出让经营权以拓宽融资渠道的现象,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景区点的古建筑如何进行保护维修应予以充分重视,因此选取了当今中外古建筑修缮中可资借鉴的二三范例,小谈几点个人的感受和看法。

一些景区投资商往往忽视了古建筑的文化品味与艺术内涵,搞了不少似曾相识的低水平保护性修缮建设,对古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视而不见,其结果弄巧成拙,损害了景区的固有品味,也使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不难想象,如将西安秦兵马俑弄得个个光鲜无比,岂不大煞风景?苏州园林中数量品种繁多的木雕、石雕、砖雕若换成其它建材替代,其永恒的韵味是否变质?常见有景区内古刹老庙等古建筑一经维修便里里外外披红戴绿、耀眼夺目,崭新的花岗岩石补丁落补丁地镶嵌在早已斑驳的古道、楼牌中,古建筑在“焕然一新”的同时全然失去了原有的一份沧桑韵味和残缺之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角度呼唤荒凉、残缺甚至于废墟般的古建筑,它们塑造出了永久的生命质感,同时提供了鲜活的、不可再造的历史课堂。

君不见,那昂然挺立于罗马市中心的古罗马斗兽场区的废墟;法国塞纳河畔不时显露的旧火车站、老图书馆等古老建筑,它们陈旧的外表几乎令人怀疑其是否已被废弃;还有那高耸在德国海德堡山顶上的千年古堡,那红褐色的残堡在荒凉的野草冷月里,虽经历风侵雨蚀,但至今依然豪气夺人、威势犹在,如此等等,它们无不背负历史厚重尘埃,淋漓尽致展示历史的原生态,令后人由此联想到人类历史上多少兴亡,饱含了大量深刻内涵,缅怀心绪油然而生、追思无限,符合人们因景生情的怀旧情趣,古建筑的价值因此得以充分体现。应该说,欧洲人对古建筑的维修上独具匠心,多少古堡教堂、窄巷老宅,经过整旧如旧艺术性的保护修缮后,坏而不毁,颓而不败,虽经数千年风雕雨蚀,不毁其人文艺术的本色,部分已成为废墟的遗迹更因废墟的苍凉、残缺而显出历史文化的厚重。

现在,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以不同方式保护维修带来的不同效果,并将修旧如旧实施于古建筑的修缮、重建之中。位于福州市区中心、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开元寺(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目前正处于兴修过程中。寺院的一面墙上张贴着《开元寺灵源阁现状勘查、维修设计说明》,其中明文规定:“根据各部位残损程度,采用不同措施,不同的方法进行,尽可能地利用原有构件,对缺损斗、散斗一律按原式补配齐全。装饰及油饰部分,按设计图纸恢复门扇、窗扇,保木构架原有油饰,保存现状。”其良苦用心跃然纸上。而同时也有相反的例子:泉州一座名山上的古庙,相传建于公元288年,南朝间曾是印度一位名僧译经的场所。整个寺庙一经修缮便“珠光宝气”,原有的历史厚重感荡然无存,也使得这座名山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受到了世俗文化的“侵害”,令人十分惋惜。

    随着国人越来越多地迈出家门、走向世界,人们的旅游情趣包括对古建筑的鉴赏水平将会不断得到提高。笔者期盼古建筑的保护维修能科学地讲求修旧如旧,避免重彩浓墨等不当的修缮行为造成人为的破坏。尤其在各地景区经营权转让的诸多进程中,经营者应在经营过程中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对古建筑的鉴赏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无知造成的类似“水洗三孔”的惨痛事件,让传统文明在现代人手上得以延续,让旅游景区获得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的“双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