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资深老船匠精心打造
图1:仿真“牵风船”
5月9日,由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出资,东山岛3位年逾七旬的资深老船匠精心打造的两艘仿真船——“牵风船”和“钓槽船”,展现在众人面前。此前完成的一艘仿真“牵风船王”,已运往广州交给国家水下考古中心。东山再现的这三艘郑和下西洋的“官船”雄姿,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和中外游客的广泛兴趣。
2005年是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在公元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近90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20年。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之“官船”是何模样却一直没有定论。
东山县博物馆船模研制所自去年5月挂牌成立以来,配合国家水下考古队对东山岛冬古湾发现的“郑成功古战船”、东山岛附近海域发现的7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调查探测。东山县造船厂退休职工颜镇等3位老船匠也应邀参与研究工作。老船匠认为,“牵风船”船型源于明代,大约在明朝中叶由官船和洋船中西合璧演化而来,流行于闽粤,近代消失;原船总长44米、宽6米,载重120吨。“钓艚船”船型源于北宋,明清时期借鉴了官船的模样有所改进,流行于福建沿海,至近代消失;原船总长21.2米、宽5米,载重80吨。尤其是“牵风船”与郑和下西洋之古船是一脉相承的。
老师傅们的观点,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兴趣和关注。应国家水下考古队之邀,颜镇等3位老师傅展开了牵风船的“克隆”工程。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建造,第一艘以1∶10比例建造的仿真“牵风船王”脱胎而成。今年初,颜镇等3位老师傅在东山县博物馆船模研制所又大显身手,精雕细刻,经过3个月的辛勤制造,建成一艘仿真“牵风船”和一艘仿真“钓槽船”。
图2:仿真“钓槽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