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打造“一带一路”能源项目标杆的胡努特鲁发电厂,环保理念无处不在。跨海码头上一条全封闭的运煤管道直通发电厂原煤存储区,从根本上杜绝了原煤污染海水问题。记者 刘锟 摄
记者 刘锟 安峥 土耳其报道
秋日的地中海,波澜不惊。土耳其伊斯肯德伦湾北侧,一颗中土共同孕育的能源明珠——胡努特鲁发电厂,日夜不息。
发电厂机房内,两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7×24小时高速转动。投入运行短短一年,发电厂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占土耳其年总发电量的3%。今年年初,胡努特鲁发电厂更是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成为地震灾区为数不多全程未间断运行的发电厂,展现了“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彰显了“震不垮的中国担当”。这背后,是一群上海电力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磨一剑、四年铸辉煌的艰辛付出。
迎难而上
从土耳其阿达纳市驱车前往发电厂,目的地越来越近,司机加大油门驶过一段爬坡路,两座醒目的冷却塔映入眼帘,两柱淡白色的水汽缓缓升腾。“这主要是发电机组循环冷却水产生的蒸汽,我们这里虽然是燃煤电站,但环保标准非常高,基本不会产生烟尘。”司机金师傅俨然也成了半个发电专家。
车子开进厂区,高大整洁的厂房令人眼前一亮。当记者询问办公楼在哪时,金师傅指了指旁边的板房。临时搭建的简易办公房内,国家电投上海电力胡努特鲁发电厂厂长张庆斌正忙着和同事协调办公楼、宿舍楼的建设进度。“不好意思,地方简陋了些。为了争取工程进度,我们优先把发电厂建起来,全力保障机组发电。”张庆斌招呼着记者走进了他那间15平方米左右的简易办公室,墙上的厂区规划图已经泛黄,旁边是一张土耳其电力供应图。
言谈中,张庆斌既有感慨,更充满自豪。胡努特鲁发电厂就像张庆斌看着长大的孩子,每一个成长节点他都如数家珍。
其实早在10年前,也就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那一年,国家电投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了前期筹划和布局。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是一个极具战略地位的区域性大国,也是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同时,良好的营商环境、绝佳的地理位置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上海电力下定决心投资土耳其。2013年,上海电力入股并控股土耳其EMBA发电有限公司,着手开发、投资、建设、运营胡努特鲁发电厂。
建设发电厂,对于上海电力而言并非难事。但身处异国他乡,上海建设者既要满足土耳其在厂址、运行、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土耳其标准、欧盟标准等当地和国际标准规范。而且,胡努特鲁发电厂17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不仅是中土两国建交以来中资企业在土耳其最大的直接投资,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土耳其“中间走廊”战略的重点对接项目,多重意义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建设高峰时正好遇上疫情,压力陡增。工程面对不少参建人员无法到位、物流和材料价格飞涨、工代厂代无法来指导工作等困难。项目团队不等不靠,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节点,实现了中国设计、标准、设备、技术、管理和服务全面“走出去”,带动了我国在电站建设领域中装备制造、能源服务、金融物流等上下游全产业输出,同时也带动了土耳其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打造标杆
立志打造“一带一路”能源项目标杆的胡努特鲁发电厂,环保理念无处不在。
在这座燃煤发电厂中,竟然很难发现一块煤。面对记者的疑惑,正在码头忙碌的发电厂技术总监王浩解释说,发电厂采用了链斗式卸船机及全封闭、无扬尘欧罗仓储煤系统,从根本上杜绝了原煤污染海水。同时,通过加装覆盖胶带、安装防护罩等方式,有效防止了粉尘扩散污染。
如果说燃煤发电厂“不见煤”,是“看得见”的环保,发电厂环保资深工程师唐伟峰,则道出了更多细致入微的“看不见”的环保。“项目一体化建设脱硫、脱硝、除尘系统,通过不断优化设计和工艺,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排放指标均优于欧盟要求。”
胡努特鲁发电厂还是土耳其首个无烟囱电站,采用了循环水冷却塔“烟塔合一”的建造技术,使烟气排放浓度进一步降低到世界通行标准的五分之一以下。唐伟峰说,循环冷却使得排水量大幅降低为一次循环方案的1.7%,海水取水点后退了1000米,排水温升由原来的7℃降到小于1℃,这些都大大减小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电站依傍的海滩风光旖旎,这里也是濒危物种绿海龟的产卵繁殖区。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不影响其产卵,王浩和同事们“费尽心思”:一是不惜增加造价,专门在码头靠近海滩的煤炭传输通道那里,设计建造跨海龟产卵地的桁架桥;二是在产卵区附近采用长波长光源,控制照明亮度和散射;三是不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沙滩上的杂物,为小海龟返回大海提供便利。今年7月,土耳其专家连续第三年进入海龟保护核心区,发现海龟的繁殖和生存情况非常好,巢穴及产卵数量较以往还有所提升,再次肯定了中国建设者采取的措施。
胡努特鲁发电厂建设的另一大挑战是安全问题。厂址位于土耳其第一地震区,抗震成为中国建设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主厂房和供应锅炉房全部使用钢结构,总计使用了3万吨钢材;机组设计上,首度采用弹簧隔振技术。当地震发生时,从厂房主体结构传递过来的地震载荷,大部分被弹簧隔离,并通过阻尼器耗散。
正是这样的安全建设理念,让胡努特鲁发电厂经受住了今年2月6日发生在土耳其的两次强烈地震。“全厂员工无伤亡,但是地震造成了2号发电机氢气泄漏,电除尘损坏、卸煤机脱轨、输煤皮带受损等情况。”第一次经历大地震的张庆斌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当时,土耳其能源部多次来电,要求作为阿达纳省主力电源点的胡努特鲁发电厂务必承担起灾区能源保障的重任。
为尽早完成抢修任务,上海电力迅速组建“抗灾保电行动队”,于2月9日从广州直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随后转机抵达阿达纳,万里驰援项目检修。作为技术总监的王浩,也提前结束半年一次的假期,第一时间从国内飞回发电厂,与团队一起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所有安全隐患,保障发电厂成为灾区最可靠的能源供应点。
当时,土耳其能源部副部长阿卜杜拉·汤嘉专门致电,代表灾区百姓向胡努特鲁发电厂和中国建设者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造福当地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所说,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胡努特鲁发电厂筹划伊始,就始终将文化交融、共建共享的属地化建设,作为发展的一条主线。
发电厂旁的苏格祖村最先享受到这个项目带来的利好,村子专门成立劳务公司对接发电厂的施工和后勤用工需求。村长阿里·多安告诉记者,发电厂建设项目自2019年开工以来,很多村民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不仅赚到了可观的收入,还学习了新技能。“胡努特鲁发电厂的落地,让村里的年轻人无比兴奋,不少村民为了能够应聘发电厂工作,主动自学起了汉语。”
40多岁的哈杰斯,祖祖辈辈生活在苏格祖村,一直以种地为生,如今她和两个儿子都在胡努特鲁发电厂找到了工作,“这份工作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不少土耳其“老电力”也慕名而来。运行部值班长埃尔达尔·赫基莫格鲁曾在当地一家发电厂工作十余年,“胡努特鲁发电厂的机组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超超临界技术,各方面标准在土耳其首屈一指,听到招聘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入职一年多来,与中国的同事们相处融洽,更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魅力,我的选择是对的。”上海电力派驻发电厂的运行部主任助理黄赛冬坦言,“一开始还是有点担心融合问题,如今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土籍同事都非常好学,对能在发电厂工作都十分自豪,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配合十分默契。”
其实,一开始像埃尔达尔·赫基莫格鲁这样有经验的技术工人还是少数。“为加大属地化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当地招聘了上百名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和高中毕业生,开展分层分类个性化培训。采用学分累计制,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机制。通过理论、仿真机培训及调试锻炼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海外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张庆斌说道,目前已有350余名土籍人员走上生产岗位,搭建起以土籍员工为主的生产调度体系,更有部分土籍员工通过培养、锻炼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
如今,发电厂已提前两年完成属地化用工目标,目前发电厂常年可以为土耳其提供600—7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背景下,上海电力充分发挥境外项目开发建设优势,利用胡努特鲁发电厂周边基建施工场地、闲置土地、建筑物屋面,针对性开发建设新能源项目。今年5月,胡努特鲁发电厂一期21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标志着在土装机容量最大的混合电站项目第一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实现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设备“走出去”在土落地升级,推动当地能源结构转型。
目前,发电厂正积极开展二期光伏建设、三期光伏施工准备事宜,大力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混合电站做强做优做大。
伊斯肯德伦湾,凝聚着中土情谊的这颗工业明珠,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光和热,绘就了中土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新画卷。胡努特鲁发电厂的成功实践,让国家电投上海发电力土耳其EMBA公司执行董事姜晟更加坚信,“一带一路”倡议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和认可,更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合作共赢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