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唐代“九霄环佩”重现 古琴艺术展在上图东馆开幕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9
记者 施晨露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余年历史。古琴的声音,既是天籁之声,也是先贤遗音,而古琴艺术的源远流长,不仅记录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是一代代文人雅士心灵的呈现。
  2023年是古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周年,“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古琴艺术展8日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揭开面纱。策展人之一,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员、上海市非遗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所著的新书《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同时首发。
  展览集名琴、实物、文献、书籍、视听和互动于一体,以古琴制作艺术为圆心,从“琴”(名琴展示)、“式”(古琴式样)、“斫”(制作艺术)、“谱”(琴谱介绍)、“曲”(琴曲赏析)等多个角度展示古琴的人文之美。
  展览现场犹如一个小型园林,也像一个巨大的文人书房,松柏盆景营造美学意蕴,而入口处的一张古琴,可供读者轻抚。设计师李岑介绍,展览的核心创意是“再现西园雅集”,使用大量具有透视感和温度的织物,主色调用的是故宫的红和古画的黄和白,“希望这里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景,还有一种生活的氛围,让参观者愿意在其中,或徜徉漫步,或席地而坐,慢下来欣赏古琴艺术”。
  五把珍贵古琴的复刻版在展区亮相,其中有三把故宫名琴——唐代“九霄环佩”琴、宋代“清籁”琴和明代“峨嵋松”琴的复刻版。参观者不仅能近距离欣赏古代名琴的风采,还能领略琴铭的意蕴。这些书法精美的诗文,记载了相关史实,寄托了琴家、藏家、观赏者的理想、意趣,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古至今,古琴有几十种风格各异、形态不同的式样,而且为表致敬,这些式样多以中国先贤的名字命名,如伏羲式、仲尼式等。不同样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琴项和琴腰的曲线样式不同,展览也介绍了古琴的丰富形制。
  如何做出一张古琴?展览中不仅展示了古琴的拆解结构,更直观展示了古琴的制作步骤。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斫琴,是一门时间与大自然交融共生的艺术,与特定的木材、空气、温度、湿度等大自然属性缠绕在一起,历经四季,才能诞生一把完美的古琴。
  展览的另一大看点是琴谱。古琴有特有的记谱和演奏方法,通过图、文、影像、手工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秋鸿》等古琴谱和古琴指法的奥秘。上海图书馆馆藏的《乐我斋琴谱》清钞本、《丝桐协奏琴谱》清钞本等古琴文献并置展示,让读者从古籍中体会古琴的智慧。最后,来到“曲”的部分,读者可以通过“耳机森林”区域的智能点播设备欣赏古琴名曲。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音乐文化的代表性音乐品种,古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远、淡、雅’的艺术格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古琴艺术,更能激发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专程从北京来沪的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说。
  “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古琴艺术展名称中的“shàng”来自另一位策展人、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副总裁刘广汉的创意,“shàng”是对古琴艺术的“崇尚”,也是“上海”之“上”,还是“时尚”之“尚”。与展览配套,读者可以体验多项互动活动,如“琴印记”拓印琴谱,“细品古琴”古琴文化展导览和“聆听古琴”琴曲赏析分享和互动。开幕式现场,描金工艺资质技师蒋东平以泥金工艺为古琴铭文填金,就让不少读者大开眼界。
  一系列以古琴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陆续举办。昨天,《琴书密码》新书分享会暨孟秋古琴雅集将开启一场古琴与书法的对话;9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郎净、古琴演奏家黄伟钧将带来古琴知识专题讲座与导赏;10月13日,严晓星《琴门徘徊录》新书分享会将邀请古琴名家龚一对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