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听过“休渔”一说,即在一定时间、一定海域内禁止捕鱼,让其休养生息。近日又闻景点也需要“轮休”,目的也是让其休养生息。
据报载,黄山景点正在“轮休”。在3—5年的“轮休”中,景点并不是一封了之,而是定期“体检”,不断采取保护措施。“轮休”期满,由专家评估,植被恢复健康、水土流失得到综合治理、野生动物恢复到一定水平、旅游设施没有安全隐患,几项标准齐备后再重新开放。
让景点“轮休”,这个做法好。好就好在使风景点得到保护。风景点,草木葱茏,怪石嶙峋,古迹多多,是人们游览观赏的好去处。然而它如同人一样,也有“疲劳现象”:倘若游客集中,踩踏厉害,那么就会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岩石沙化;过不了多久,风景如画的景点、公园就会景不将景、园不将园了。而实行“轮休”,则可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景点“轮休”是个管理问题,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保持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景区景点在内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条件,人类理当悉心加以保护。自然环境无语,但却有感应。人们善待它时,它默默地奉献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供人们观赏休息。人们虐待它时,它会给人们以惩罚。前些年一些地方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不就是鲜明的例证吗?
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更谈不上做到这一点。在一些景点,一味开发,疏于维护,强调使用,忽于保养。而且有些人觉得,能捞一把是一把,管他日后如何!这种想法十分有害。开发景区搞旅游,当然要赚钱,但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包括景点在内的自然环境,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只有保护好的责任,而决不能破坏。如果将之破坏,不但自然界要给人以惩罚,子孙后代也会责怪我们。
我国的景区景点遍布各地,像黄山那样有计划、妥善地让其“轮休”,似不是很多。但愿黄山“轮休”的做法能推广开来,使更多的景点永葆秀美,让人们常看常新,流连忘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