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修复,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溪峰村的建筑瑰宝岐庐清代古寨堡第一期修复工程结束,被盗严重的清代江西省九江知府张鸣岐故居———闽清岐庐逐渐恢复原貌,将向游人开放。
这次修复是对故居原址寨堡进行复原,修复后的岐庐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4448.6平方米。据岐庐旅游景点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修复工作于去年初开始,耗资数万元,主要对寨堡内部木板楼阁及堡内各种精美雕刻上漆复原,分期修复。根据县、镇古建筑设计研究人员的设计和征求张鸣岐后裔、岐庐现有住民的意见后,修复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恢复故居的原貌。目前除了堡内厅廊价值连城的精美水浒传、三国演义、孙吴兵法木雕刻画外,寨内大厅(议事大厅)、天井(演兵场)大都修复完工。
据悉,文物界的人士建议,张鸣岐故居岐庐完全修复完成后,将其与邻近的入闽始祖张睦后裔寻根热点———溪头埔张氏支祠连为一体,开发旅游。据悉,闽清县旅游局已有此打算,计划将诗巫港主故里古民居游打造出“宏琳古厝、六叶古祠堂、岐庐古寨堡”三大品牌,吸引游客到“梅邑首镇”的闽清坂东镇一游。
闽清岐庐清代古寨堡1842—1853年始建,1858年建设完工,1862—1874年加固扩建,外围护墙宽75.4米,深59米,皆巨石垒砌,上筑里外两重土墙,每重厚0.7米,高2米,面积4448.6平方米,硬木厚板外门宽2.56米,中门1.91米,里门1.7米,厚各10厘米,重各200余斤,结构坚固。寨堡内雕梁画栋,木刻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厅廊屋宇木屏风上刻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孙吴兵法历史人物故事雕画,人物、花草鸟兽神态逼真,呼之欲出。寨堡主人张鸣岐上京赶考途中结识了林则徐、沈葆祯并结拜为兄弟。1835年进士及第后受林则徐举荐到江西为官,官至江西省九江府知府,曾经历太平天国战争,懂军事,擅防守,岐庐系仿战地防御工事而建,故而修筑得极为坚固。
张鸣岐官至九江知府,又亲历太平天国战争,又是林则徐和清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沈葆祯的结拜兄弟,因此岐庐收藏极为丰富,经典名画名物古董等稀世珍品不计其数,引起盗匪盗贼眼红,纷纷前往或抢或偷。据《闽清县志》称:岐庐建成后,曾有闽清、尤溪、永泰各地土匪20多次前来攻寨打劫,每次都被击退;1949年国民党96军吉星文部撤往台湾途径岐庐,洋枪洋炮攻打多日,也未能完全摧毁该寨堡的里府主体工程,岐庐坚固可见一斑。不过,岐庐却阻止不了“梁上君子”的偷盗,目前寨内珍贵的“三国演义”木雕大都被偷走,寨门几百斤重的雄狮石雕也被人偷走一尊,各种古代器具、桌椅也被人偷了很多。住在寨内的张鸣岐后裔们只好把剩余的文物散存到各家各户私人手里,人们到岐庐参观时,看不到文物收藏品。派出所干警一年以来的专项整治连续打击,偷盗文物歪风已被彻底遏制。
福州晚报刊载 作者:黄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