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水师旗营”研究者最新研究发现——
“三江口水师旗营”后人、“三江口水师旗营”研究者张熙、许辉、林茂玉最新研究发现: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满族自治村,是当年中国第一个水师营———“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居住、生活和训练的地方,其建造构造并非如长期以来专家所认为的“八卦阵”格局,而是一座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立足于巷战、军事设施较完善的军事城堡。
“三江口水师旗营”占地不足1万平方米,是1728年由清雍正皇帝下诏修建的,建于闽江和长乐的上洞江、琴江汇合处。旗营四面有墙,形成围城,城内建有将军衙门和协领衙门各1座,左右翼佐领衙门各1座,公衙21间,轮操公所30间,还建有炮台、火药库、钟楼、教场、演武场等。城内最大量的房舍是兵房,当时有1321间,这些兵房住着水师营官兵和家眷。当时兵房是按官阶大小分配的,协领一人可分15间,佐领一人12间,防御一人8间,骁骑校一人6间,领催、旗兵及教习兵一人2间。对旗营的建筑,长期以来不少研究者一直认为是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形状而建。近年来,福建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张熙(中山舰幸存电务官张嵩龄之子)和许辉、林茂玉三位旗营后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琴江村格局并非以往所说的“八卦阵”型。理由是:倘若是“八卦阵”型,必有中心点,且建筑必围绕中心成圆形或扇形展开;而“三江口水师旗营”,则是依左翼、右翼设了12条街和众多小巷。
他们认为,旗营是按照“最大程度地保卫自己,最大程度消灭敌人”的军事城堡理论所建,体现了“全民皆兵”、“每一座建筑都是抗击敌人武器”的建筑思想。其建筑表现为:一是村中有12条街,每条街中又分出许多小巷,各巷之间四通八达,条条通往城外,有的直接通到江里,有的直接通到山上,但外人进城就难走出来,既有利“瓮中捉鳖”,又便于歼敌后迅速隐蔽或撤退。二是村中设了许多机关,外人进入摸不着头脑。比如,在马家巷快到尽头处建了一座“三观堂”,把与其相邻的首里街挡住了,使入侵者不知往哪里拐才能进到首里街。三是每一条街的最前面都留有2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作为与进城敌人肉搏之所。四是村中有炮台,炮台下有地道,有弹药库,以防一旦炮台被敌人占领,可以迅速将弹药分散,继续与敌战斗。五是村中许多建筑能满足在被敌人包围时村里人能继续生存下去。
琴江村至今较完整地保留了当时军事城堡的建筑格局,12条街和众多小巷,除了有一条真武街被扩建过,其他都较完整保存着古时的布局。1321间兵房还保留着许多,有一些兵房因主人后来成为二品、三品大官,扩建成深宅大院。村里的水沟布局和每条街尽头的小空地也保存着。炮山上的大炮上世纪50年代被用去炼钢,但炮山还在。村里还保存着多段古城墙和一座城门。
这个村有许多古遗存是中国或我国南方的“惟一”:我国至今惟一家家户户保存有“六离门”(以示“永不投降”)的村庄;我国惟一一个270多年间村民曾参加中国所有跨海作战的村庄。我国东南惟一保存完整的满族村,而且至今仍沿用满洲话,成为八闽惟一的“北方语言孤岛”;我国东南惟一保存着东北土炕的村子;我国东南惟一保存着东北特有抬搁戏和北方戏台的乡村。
福州晚报2004年08月10日讯 记者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