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态建设名列全国前茅。如今,当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健康和快乐的时刻,不应该忘记26年前邓小平同志关心福建生态建设的往事。
八闽大地,奇山秀水,武夷山更是秀甲闽中。武夷山的大竹岚、挂墩一带雨量充沛,且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是世界罕见的动物植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一带森林被乱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破坏,使这一闻名于世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濒临毁灭的危险。福建农学院教授赵修复先生率先发出呼吁,希望中央和省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把这一带作为自然保护区封闭起来,为后代保留一块难得的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基地。
1978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社编印的《情况反映》以《保护闻名世界的崇安县生物资源》为题,刊登记者白京兆采写的赵教授的呼吁。22日,小平同志看到这篇文章,作了重要批示:“请福建省委采取有力措施。”并在文章标题“保护”二字下面画了重重的两条杠杠。看到小平同志的批示,福建省委及有关部门领导十分激动。25日,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向建阳地委、崇安县委作出指示: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这一地区乱砍森林。接着,省里决定原则同意建立大竹岚、挂墩自然保护区;翌年4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全区总面积5.6万公顷,成为我国东南大陆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同年7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保护区;1987年3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5年8月,又成为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GEF—B项目的10个自然保护区之一。
现任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白京兆,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我曾在建西(今建瓯市)插队,后来又在福建建设兵团从事林业工作,目睹闽北森林遭受乱砍滥伐,十分痛心。1978年11月,我省召开全省科学大会,赵修复教授在座谈会上谈及武夷山生态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自己很有同感,会后专门采访了他,当晚一气呵成写了内参传回报社,没想到引起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当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有多少国家大事需要小平同志处理,但他却分出精力关心、过问武夷山自然资源保护问题。真令人感动!”“没有小平同志的批示,就不可能有今日‘双世遗’的武夷山。”
我省林业界许多人士也发出同样的感叹:没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率先建立,就不会有全省后来众多保护区的建立,更不会有后来福建生态林业的大发展。
的确,小平同志的批示激励着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进一步抓好林业,建设生态省。为了深入持久地贯彻批示精神,在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同时,1980年,省委、省政府又对全省性自然资源保护问题作出了长远规划,不断采取措施发展自然保护区。到目前全省已有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2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3322处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达80.26万公顷,占我省国土面积的6.55%,规模居华东之首;2001年,省政府决定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在全省重要生态区位划定了286公顷生态公益林。这些,对修复典型生态系统,切实保护我省生态安全、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果把保护区视为点,那么大面积地造林就是面。我省各地采取“点面结合”方针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198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三五七”绿化工程;到1995年,全省基本消灭了荒山。之后,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巩固绿化成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林业强省”的决定;200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生态省建设,使我省生态环境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现在,我省生态环境已大大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9%,提高到2003年的62.9%,居全国首位。全省750多万公顷林地,成为一道挡风墙、一座蓄水库、一个吸尘器、一台制氧机,为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工程、绿色通道和城乡一体化工程、森林灾害防治工程。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使福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福建日报2004-8-22讯 记者 林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