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厦门“采果一日游”场面火爆(图)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28

                            游客笑了!提篮拎袋满载归

(左图:母女合作 )

    63岁的庄振发老先生一家7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赶到集合地点和平码头,还帮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往旅游车上挂横幅。很多家庭都和他们一样,携家带眷报名参加厦门日报读者“采果一日游”。

    77岁的何铁旺老先生破天荒地第一次在外出旅游时同时带上了儿子、女儿、外孙、孙女等12人。记者是在2号旅行车看到他们家的“庞大阵容”的。再遇到他们一家人,是在果园的采果区。此时,他的老伴杨才英正忙着往塑料袋里装龙眼。“我们家把这棵树包啦!”杨老太太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他们有的摘,有的捡,有的装,一家子忙得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然而,他们都想多带些龙眼回去,即使12人也还感觉人手不够。于是又请果农们上树帮他们采摘。看到果农熟练地摘下一串又一串,杨才英在树下不断叮咛:“小心啊!小的不要摘,那样太浪费了。”有忙碌的,也有记录的。他们家小孙女骆倩倩是学校的“小记者”,因为“职业原因”,一直留心观察现场,考虑着回去要写一篇“采果现场感受”呢!

    果园里,一老一小两游客很受大家关注。95岁的老人陈秀如是报名参加“采果一日游”的年纪最大的游客。她是福州人,与嫁到厦门的女儿姚敏坚一起在厦门居住。当本报“采果一日游”的消息发布后,姚敏坚就想和子女带上老母亲,到农村去走一走,让整天憋在家里的老人出门透透气。她赶在第一时间向旅行社报了名。没想到,报名后,姐姐和哥哥从福州来探望老母亲了。然而,旅行社的名额已经没有了。为此,她不得不“牺牲”孩子们的利益,由自己和兄姐陪同老人来摘果。“老人岁数大了,我也不敢让她真的去摘果子,就让她在这里坐坐,感受一下气氛。”姚敏坚让老母亲坐在果农摆放了龙眼的地方,她说,“老人家说龙眼甜,坐在这里,想吃一伸手就能拿到了。”不过,即使这样,她还是随时陪伴在老人左右,因为“老人家精神很好,又喜欢热闹,不时会站起来走动走动”。姚女士说:“我们家恐怕是今天最老的团队组合了,我姐姐已经71岁,大哥65岁,我算是最年轻的,也已经54岁了。”

    虞泽凯小朋友才两岁,他是被爸爸带来的。站在龙眼树下,小家伙很不安分,跃跃欲试地想采摘一把。拿着比他身高高出好多的铁钩,小家伙摇摇晃晃地想钩下一串龙眼来,可以想见,当然不能成功。小家伙不气馁地一次次尝试,嘴里咕哝着:“果果吃、果果吃……”龙眼园里来了不少与虞泽凯差不多大的小宝宝,小家伙们“争先恐后”,采果的热情不输大人。

    昨日,还有不少“组团”游客呼朋唤友一起报名参加“采果一日游”。家住鼓浪屿的叶小姐带上了由四位古稀老人组成的“旅游团”。“我奶奶一听到‘采果一日游’就特别想来,还叫上了三个和她同时退休的老同事,于是我就带她们一起来啦!”叶小姐说。当叶小姐又累又热地站着擦汗时,她奶奶和三个老朋友仍在四处查看哪里的龙眼更好、更容易采摘。她说,我这个“领队”又要照顾这个、又要照顾那个,累得腰酸背痛,老人们却个个神采奕奕。

    花絮

    市民自助来参加

    “真没想到厦门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真是太好了!”昨天上午,自驾车到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参加“采果一日游”活动的厦门天能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惠芳小姐一到竹坝就连连称赞。

    早期当过导游的吴惠芳小姐从小就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当她从《厦门日报》上看到由厦门日报社和同安区政府举办的“采果一日游”活动后,就打电话到承办本次活动的厦门光大旅行社联系,可惜人员爆满。于是她就找到了同安团购热线的陈先生,在他的帮助下,带着读五年级的孩子及15个亲属、员工来到竹坝参加这个活动。

    让果农省点力气

    10岁的黄彦琦是市青少年宫的小记者班成员。爸爸、妈妈说,就快开学了,让他出来玩一玩,感受一下农村生活。小彦琦个头虽小,看问题还蛮有深度。记者问他,来采果除了玩得开心外,有没有得到什么启发。他说:“我们可以让农民省点力气。”“怎么说?”“我们来这里摘龙眼,自己动手,还自己带回去,这样就帮助农民伯伯省下摘龙眼的力气,而且不用自己运去卖。”小彦琦的父母说,他因为要参加采果活动,兴奋得一晚睡不安稳,凌晨3点多就起床看闹钟了。

    “人猿泰山”采果版

    在昨日的采果现场,有很多对年轻男女结伴而行,男孩为了在女孩面前好好表现一番,竟爬到高高的龙眼树上摘下一把龙眼,拿到树下让女孩品尝。他们骁勇地展现自己攀爬的“工夫”,仿佛在对女孩子说:瞧,我比电影里的‘人猿泰山’还牛!

    母女果园采药忙

    来自三明的游客黄女士带着女儿参加“采果一日游”。结果却请果农采龙眼,自己则在龙眼树下“狂”采“叶下珠”。黄女士指着一个正在采药的小女孩说:“这是我丫头,‘叶下珠’是为她采的。”她说,“叶下珠”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可以清肝明目,采回家晒干后,用来炖瘦肉汤或土鸡汤,对“小鬼”很有营养价值。

    札记:“支农”力量源于读者!

    “采果一日游”活动圆满成功。市民尽兴、果农受益。一个多月的筹划就浓缩在这八个字之中了。

    7月8日,本报率先推出《龙眼挂满枝头果农愁上心头》报道,披露今年厦门龙眼销售“告急”,寻觅“突围”良方。果农犯愁,政府牵挂。很快,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首次引导龙眼出口。

    通过传媒,龙眼丰收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众多热心读者纷纷为厦门龙眼销售献计献策。7月15日,本报公布了读者张女士的金点子:开通“采果一日游”。这一创意立即获得报社同仁和同安区政府的热烈响应,双方当即决定共同主办“采果一日游”大型活动。

    厦门光大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同安竹坝华侨农场也“不甘示弱”,表示要协办“采果一日游”,切实为果农做点事。就这样,4个“臭皮匠”通力协作,本报于7月27日正式公布“采果一日游”活动方案。

    自始至终,非但广大市民对我们主办的“采果一日游”青睐有加,市委、市政府,市直部门、同安区有关部门等各界对我们主办的“采果一日游”也鼎力相助:厦门大桥为旅游车辆免费放行,银鹭集团为游客免费赠送矿泉水,同安交警为车队开路,竹坝农场出动全体员工当我们的“总后勤部长”。甚至直到昨天早上,市交通委、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同安工商分局等部门还给我们来电说:“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是啊,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全社会凝聚在一起,那就是:支持“三农”义无反顾!

    看着果农朋友喜笑颜开的样子,望着市民朋友提着沉甸甸的龙眼回家,我们感到欣喜:一个源自读者的创意最终在读者中成功践行。

    传媒力量源于读者!“支农”力量源于读者!

    ■撰文/本报记者樊亮轩 蓝碧霞 何书彬 陈冰融 实习生徐世球 何天华 通讯员叶文彬 陈庆益

    ■摄影/本报记者林世泽 陈立新

    厦门日报2004-08-22 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