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小平故乡风景如画(图)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27

 
靓丽的广安新城。

编者的话

四川广安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他在这里度过15个春秋,从这里踏上革命旅程。家乡人民秉承伟人风范,追寻伟人足迹,实践伟人理论,掀开了伟人家乡建设的崭新篇章。他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把农民引上富裕之路,成为西部农村发展的窗口。广安人民的富裕,是对小平同志的告慰。广安城乡如诗如画的新面貌,是家乡人民献给小平百年诞辰深情的厚礼。

8月的广安农村,稻浪千重,瓜果飘香。

沿着绿树掩映、繁花似锦的7公里生态长廊,走进协兴镇牌坊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有着浓郁川东农村风情的农家小院。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时光。

记者步履轻轻地走进小平同志住过的房间,这里还保留着他童年、少年时代用过的书桌、油灯和笔砚。书桌已有100多年历史,厚厚的土漆开始剥落。桌上摆着一块砚台,瓷笔筒中插着毛笔,一盏油灯,桐油未尽。凝目注视,仿佛又看到少年小平伏案读书,认真习字的情景。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首次访问邓小平故居时,说这里是“东方的地平线”。

乡亲们亲切地称小平故居为“邓家老院子”。青年农民聂美来说:“我家世世代代住在邓家老院子旁边,能生活在伟人故里是我们的荣幸。”聂美来家原来靠种地为生,每年全家收入2600元左右。近两年,小平故居“红色旅游”火爆起来,他在家门前开了个“邓氏农家乐”,旅游高峰期月收入可达到5000多元。聂美来说:“刚开始有人说我农民开餐馆有点‘不务正业’。我说,咋啦?邓小平说过,会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广安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市。受封闭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的束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一声春雷,唤醒了人们追求先进生产力的意识,广安人在全省办起第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两年来,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广安农民较早实现了由土地耕作者向闯市场的生力军的转变。

小平故居的农具屋,至今还存放着他父辈劳动耕作用的锄头、钉耙、拌桶、风车、犁头。与农具屋隔路相望,便是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园内有朗德鹅业、特业梨业、新系脐橙、龙安柚、优质米业和良种猪业科技园等6大园区。这里是广安的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培育中心、示范中心和推广中心。

站在牌坊新村,抬眼四望,一幢幢白墙、青瓦、红柱子的农民新居错落有致。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全村有368户农民,村民们大胆闯,大胆干,依托新村建设,培育主导产业,村域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记者了解到,牌坊旅游制品厂、鸽食品加工厂以及花灯制作等项目正在全力实施。今年,村民们分赴广州、深圳、江苏周庄等地考察,引进饮食文化小区、1万只黑山羊养殖基地、种羊基地、牌坊幼儿园等项目6个,引进资金1300万元。建成优质水果基地700亩、返季节蔬菜基地500亩和年饲养畜禽能力达20000只(头)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

从小平故居往东,走上几公里,是东门码头。1919年,15岁的邓小平怀着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远大志向,在亲友们的护送下,从这里登上木船,取道重庆,次年去了法国。如今,清澈的渠江河安详地流经广安,灌溉两岸数万亩田畴。

今天,沿着渠江河行走,宛如穿行于巨大的立体画卷之中。广安区渠江河沿岸5万亩麻竹产业带、邻水县32公里绿色经济带、武胜县立体生态观光农业带、岳池县花园休闲旅游农业园区等交织成美丽的画卷。去年,广安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加21.5%、18.3%、19.3%,位居全省前列,是广安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23日 第四版) 记者 刘裕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