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塔园景观效果图
罗星塔园入口效果图
罗零基准点景观效果图
船博广场鸟瞰图
船博广场水上飞机景观
我国第一个船政公园———马尾船政主题公园将于下月全面动工建设。该工程一期总投资约5100万元,主要包括罗星塔公园和马限山公园、中国第一个船政博物馆———船政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位于昭忠祠)、船政群英馆(位于圣教医院旧址)、船政文化广场和一号船坞,整个工程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船政文化基地,预计明年元旦竣工并对外开放。
整个公园将设36个景点
据悉,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主要包括罗星塔公园、昭忠祠、海博馆、马江海战烈士墓和马限山公园。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分三期规划实施,一期总用地7.9公顷,由罗星塔公园(3.3公顷)和马限山公园(4.6公顷)组成,共有36个景点,其中15个景点为新增景点。二期用地6.5公顷,其中罗星塔公园将海上明珠、国际海员俱乐部2.6公顷规模纳入游线,马限山公园通过旧屋区改造和沿江开辟滨江船政公园,增加面积3.9公顷。
罗星塔公园建6大区域
罗星塔公园位于马尾区南端,海上明珠北侧。根据规划方案,该公园将重点加强一号船坞的修复、马江海战模型的塑造等。全园共分为船坞保护区、罗零科教区、罗星塔绝对保护区、马江海战模型展览教育区、船榕保护区和塔诗石刻保护区等6大区域,将设景点18处,新增8个景点,主要包括:
沈葆桢议事群雕:再现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建十三厂,设学堂,培养大批人才的历史功绩。
当年马尾船厂造船情景浮雕:再现当年制造军舰情景,直观领略当时作为远东各船厂之冠的马尾造船厂规模之大,设备之全。
船政群贤石雕:展现船政学堂培育数代精英,如严复、詹天佑、邓世昌、林永升等。
严复雕塑:严复于186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之一。
左宗棠规划船政石雕:再现左宗棠作为船政创始人,为船政事业贡献的青春和热血。
罗星塔:高31.5米,有300多年的历史,雄峙闽江之滨,是近代国际公认的重要航海标志。
柳七娘雕塑:罗星之母,刚烈、坚贞的中国妇女形象。
马江海战模型:再现马江海战场景。
三宝洞:郑和下西洋前来此弈棋,洞内有石桌石凳,桌面上摆刻棋盘棋子。
一号船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128米,宽33.5米,深9.3米,可容纳8000吨级轮船入坞修理,曾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石砌船坞。
游览线路设计“以人为本”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马尾船政主题公园将以船政文化为主线,分期规划实施,近期整合、补充船政文化公园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期进行公园扩建和分片链接,并推进马江沿线景点建设。
该负责人说,为方便游客游览,游览线路设计“以人为本”,根据规划方案,规划把罗星塔公园东入口改造成主入口,在主入口处设停车场,游人步行入园,园内结合景点设置休憩设施。游览线路为沈葆桢议事群雕—造船浮雕—罗零基准点—船政群贤石雕—严复雕塑—船榕—左宗棠规划船政石雕—柳七娘雕塑—罗星塔—马江海战模型—中山阁—叶向高试剑石—三宝洞—砥柱回潮—林则徐吟联处—一号船坞。
马限山公园在烈士陵园入口处设停车场,游客步行入园。经轮船公司,扩建旅游车辆专用上山道,停车场设在圣教医院西侧。打通昭忠祠到船政博物馆之间的道路,连接船政文化博物馆和圣教医院的近代建筑风格的人行天桥。全园有4个步行上山路口,分别是昭忠祠西、博物馆东、博物馆天桥和邮政局北。游览线路为昭忠祠—追思堂—荷花池—烈士墓,碑亭—蒋山青处,仰止—船政文化博物馆—人行天桥—圣教医院—官界—梅园监狱—英国领事馆—纪念碑—林则徐登临雕塑—炮台—缩微船政建筑群。
马限山公园建成船政文化精华
马限山公园位于马尾造船厂以南,该公园是船政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包括规划为昭忠祠绝对保护区、马江烈士陵墓凭吊区、爱国主义展览教育区和旧炮台扬威区等,设景点18处,新增5个景点,主要景点包括:
昭忠祠: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各种文物资料。
船政文化博物馆:展现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模型,古炮、左宗棠与沈葆桢铜塑,船政名人蜡像以及各种实物展品。
船政文化广场:以展示船政文化载体建设,宣传船政文化为主题。
林则徐登临雕塑:表现林则徐检阅海防事迹。
其他景点为缩微船政建筑群、英国领事馆等。
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州市有关部门已初步确定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一期规划方案,罗星塔已封闭建设,不对游人开放,部分工程已开始动工,准备在9月23日全面动工建设。计划以石雕、蜡像、铜像、模型、沙盘、文图展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船政文化风貌。
□相关链接
发掘船政文化做大文化旅游品牌
马尾是中国船政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船政文化是福州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具有丰厚的爱国主义内涵,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后,将是福州市首个融文化、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历史主题公园,也是福州市做大文化旅游品牌一个大手笔。
据了解,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和三坊七巷文化,是福州市确定着力发展的四大旅游文化品牌。
海峡都市报 2004-08-25讯 记者 阙文龙/文/林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