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医院“挣分值” 医保患者看病更省钱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66

DIP支付方式改革做法经验分享会(资料图片)
厦门医保经办窗口,群众在办理相关业务。(资料图片)
基于医保电子凭证的全流程刷脸就医服务(资料图片)
编者按: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为用好、管好医保基金,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厦门市医保局自组建以来,在省医保局的指导下,大胆创新,综合施策,分别从基金支付、药械集采、基金监管等领域全面开展系统集成改革,逐步探索建立保基本民生、保企业发展和保基金安全的“三位一体”医保现代化治理模式。
  近日,省委改革办微信公众号开设的“改革典型·示范引领”专栏,对“厦门‘三位一体’医保现代化治理模式”进行推介。
  此前,省委改革办在全省范围组织评选出2022年福建省改革典型案例25个。结合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省委改革办微信公众号开设“改革典型·示范引领”专栏,分批刊发推介相关案例。
  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是医保改革最核心的领域,是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机制。
  作为医保支付改革探索,厦门创新支付经验,在住院及门诊全领域率先建立“总额预算下点数法”支付机制,确保基金分配的科学合理。
  具体来说,厦门通过在全国首创一个病种目录库、一套分值付费标准、一套支付考核评价体系、一支专家库的“四个一”路径,做到医保支付额度预算量入为出,让医院、医生凭业务能力“挣分值”,并配套相应的激励约束评价机制,从而实现医院、医保、患者三方共赢。其中,医保部门自我革命,去除自由裁量权,只制定评价规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近期,国家医保局通报全国101个医保支付改革试点城市第一轮交叉评估情况,厦门市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综合评估成绩,在全国71个DIP付费试点城市中位列第一,为国家DIP付费改革贡献了“厦门经验”。
量入为出,避免基金穿底
  前不久,市民林碧珍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中心,想让医生做一下肠胃镜检查。主任医生详细诊察后,认为她的情况并不需要做这项检查,建议她先服些药看看,别花冤枉钱。
  近两年,和林女士有着相似看病经历的患者越来越多。但鲜有人知道,悄悄瘦身的医院检查,得益于厦门市探索的医保支付DIP改革。
  “DIP改革并不直接面向患者,因此患者在就医诊疗过程中可能没有那么直观的感受。”厦门市医保中心副主任王菁菁说,DIP医保支付改革,全称是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变的是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支付规则,“对参保患者来说,支付方式、报销比例都没有变化,却可以间接地影响患者的看病钱”。
  DIP改革之前,医保付费是按项目付费,不管患者得了什么病,做一项检查、开一个药方、用一盒药品,一项一个费用,累加付费。换言之,病人治疗项目越多,医院收入越多,这就容易造成医院轻症住院、小病大治、分解住院、基金滥用等问题。
  厦门市医保局局长花育明说,此前,厦门医保基金将预算额度直接分配到各家医院,对各家医院进行总额控制,“医院一旦医保额度接近用完,重病患者可能会被拒收,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2017年,厦门市医保局成立后,创新性引入“零基预算”理念,建立起以“区域总额预算”为核心的医保支付体系,全市统筹区内共计6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区域总额预算。换句话说,整个厦门设定为一个医保支付预算总额,不再对单个医院的医保额度设限,年初就根据基金收入情况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确保实现医保基金收支年度平衡、略有结余。
  在73集团军医院卫勤处医保办主任李愉看来,通过区域总额预算,既从宏观上控制了统筹区医疗费用的增长边界,避免医保基金穿底,又对单家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不限额,尊重医疗机构管理自主权。
公平竞争,医院凭业务能力“挣分值”
  DIP改革涉及的是医保基金支付规则的改变。厦门弘爱医院副院长许树根说,改革后,每家医疗机构甚至每个医生能够得到多少医保额度,变得更加公平,全凭本事了。
  据介绍,厦门把医疗机构收治的住院病种、医师工作量、医疗机构服务量都转化为分值,医疗机构级别、类别不同,对应的分值也不同。然后,就跟挣工分一样,医院、医生平时就“挣分值”,到了年终,医保部门再根据全市预算总额、分值总量计算分值单价,再由此计算出各医疗机构年度可分配的基金总额。
  综合考虑全市参保人住院、门诊就医需求及历史构成,厦门按门诊和住院两大类别,分别计算分值。
  在住院方面,全面推行病种分值付费。厦门对此前近三年全市120余万份出院病例进行整合清理,按照“疾病诊断+治疗方式”共性特征进行客观分类和聚类组合,并根据疾病治疗难度与历史费用情况,设定全市6458个住院病种相应支付分值,大病分值高、小病分值低。
  同一病种,由于治疗方式不同,所对应的分值也不同。例如,同样诊断为肺部继发性恶性肿瘤,有不用手术的,有需要肺穿刺活检的,也有进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还有行经皮肺病损射频消融术的。因此,所对应的分值差别也很大,最低的才273.75,最高的则为681.90。
  在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全国首创医疗服务能力分值付费。全市医师门诊日均工作量设为基准支付点数,通过医师“刷脸”核定实际服务时长。医师实际工作量越多,则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越强,获得的相应分值也越多,年底分配额度就越高。对于医师职称、执业类别及机构区域、类别等影响因素,还会通过系数进行差异化调节。
  “分值一分多少钱,医疗机构盈亏情况如何,不到年底清算谁都无法知道。”许树根说,这样治疗项目增多就不意味着医院收入会提高,甚至有可能亏损。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分值越多,相应可分配到的医保额度就越大,而且,哪家医院水平越高,手术时间短、耗材更少、成本管控越好,就越能盈利。
  仍以肺部继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例。A、B两家医院都采用经皮肺病损射频消融术治疗,分值都为681.9,年终分配到的医保基金就是一样的。假设分配到的医保基金都是5万元,A医院由于技术水平更高,耗材更少,实际成本控制在4万元,就有1万元盈利;而B医院因为水平较差,手术耗时更长,耗材又更贵,实际成本超过5万元,超出部分就是医院亏损,医保基金是不支付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厦门的DIP有点类似打包付费,一个病种相同治疗方式下就一个统一的分值,不管过程中做了多少次检查,用了多少药,分值不变。”许树根说,这意味着改革后,医院的收入只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有关,与诊疗收费项目无关,医院的利润则与诊疗实际成本负相关。因此,医院要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采取办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成本、避免过度医疗、缩短住院时间,并调动科室和医生合理诊疗的积极性。
  “DIP后,大处方、大检查、滥用耗材都成了医院的成本,而不是医院的利润。”许树根说,DIP就是一个指挥棒,让医院主动控制成本,让医生多考虑如何少检查、少开药、早治愈,让医疗行为回归治疗的初心和本质。在他看来,DIP医保支付改革后,从机制上保证了公平竞争,促进区域内同等级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病种运营能力的良性竞争,让医保患者以更适宜的价格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升效率,建立奖励约束机制
  不过,按病种分值付费,明显不利于长期住院病人。
  为破解长期住院病人被推诿的难题,厦门市对精神病、癌症晚期治疗等日均费用稳定且需长期住院的8个病种,单独采用床日付费方式,分解住院投诉大幅减少。
  厦门还建立专家评价机制,对诸如单次住院超20万元等费用较高的特殊病例,交由专家进行特例评价予以优先保障,有效解决大病分解或大病不治问题。同时,建立涵盖医疗费用控制、医疗质量管理、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检查化验增长、高难度手术占比、参保人服务等在内的10余个综合性绩效评估指标,利用大数据对指标进行横、纵向对比,并将结果应用于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分配及调节,若机构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质量不佳,则其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分配权重相应下调。
  不仅如此,厦门还建立以综合反映机构收治患者疾病复杂程度及治疗难度(“CMI指数”)为基础的系数调整机制,引导大型医疗机构更加关注急危新重疾病的治疗及水平提升,形成错位发展。同时,探索门诊超支动态补偿机制,改变超支“一刀切”的传统补偿模式,在超支补偿调节金内重点保障集采、国谈药品及治疗费等医疗技术服务类项目,对检查费、化验费的超支补偿予以调减,实现“重技术、重劳务、轻设备”的管理导向。
  改革扭转了按服务项目支付带来的供方成本价格膨胀倾向,行业内逐步形成“重劳务、重技术、重成本”的发展共识;同时,以基层病种建设和基于病种权重的CMI指数为抓手,遏制大小通吃现象,全市CMI指数较实际付费前提升0.02,推动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疾病救治体系,提升医疗救治效率。
  改革后,实现医保基金配置更加公平、精细、精准,在保证基金安全可控的同时,全面消除医保基金划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寻租风险。全市医疗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扭转,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医保费用增幅由改革前的19.29%降至年平均9.19%。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本地参保人转外就医人数下降27%。患者被出院、分解住院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投诉量减少90%。群众就医负担下降,全市职工、居民就医现金自费的比例分别下降3.12%、4.02%。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医疗机构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剧、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医保基金收少支多的形势下,近6年来,厦门市医保基金扭转了此前连续多年出现当期亏损的局面,实现了年度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在确保参保人享受医疗保障服务不变的前提下,每年节约医保基金支出超5亿元。
  2020年,厦门被评为国家DIP付费试点城市。2021年,被评为国家DIP付费示范点城市。(记者 林泽贵)
药采创新
  
昂贵的药品和耗材,让不少患者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厦门医保部门通过落地国家性医保准入专项谈判结果、集中采购试点及推广,实现药品、医用耗材大幅降价,极大减轻患者医疗费负担。
  2019年3月,厦门作为“4+7”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实践,有力破解“招而不采、采而不用”难题,开出全国第一张集采处方,为集采政策落地实施提供了“厦门经验”,获国家领导批示肯定推广。
  
主要做法
  ●保障机制创新。联动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出台配套措施,在药品采购、使用、质量监管等环节形成合力,保障药械集中采购落地实施。
  ●平台创新。打通配送企业、药械采购、货款结算等平台间的信息壁垒,全国首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监管平台”,对药品采购、配送、结算、使用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药品采购使用环节多、监管难问题得以解决,确保政策可落地、药企可接受、医院可执行、患者可放心。
  ●结算流程创新。在全国率先实行医保部门与配送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使回款周期由原来最短3个月减少到27天,回款比例达100%,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解决了医院、药企和医保之间长期存在的三角债问题。
  ●结余留用资金分配方案创新。开发结余留用计算模块,激励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优先使用中选产品,保障改革可持续。
  
主要成效
  确保药械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截至目前,已落地执行21批次国家和省组织药械集采中选结果,涵盖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肿瘤等396种药品以及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等23类医用耗材,中选药械平均价格降幅超50%,减少药械费用约12.6亿元,患者使用高质量药品的比例也从集采前的50%上升到90%以上。
  确保国家谈判药品快速落地执行显效。2023年,全市医疗机构已采购260种国家谈判药品,采购量同比增长24.08%,降价惠及超20万名患者,惠民政策受益面不断扩大。重大疾病用药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已有33名确诊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
)的罕见病患儿在厦治疗,使用了每针价格从近70万元降至3万多元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开通患者在药店购药的“双通道”管理模式,有力提升国家谈判药品的保障水平。
(记者 林泽贵 整理)
监管创新
  
由于“点多、面广、链条长”,医保基金监管难度非常大,因此冒卡就医、挂证行医、挂床住院以及药品倒卖等问题在全国时有发生,造成医保基金大量流失。厦门医保在全国率先进行“互联网+”医保智能监管方式创新,打造医保大数据监管系统,用信息化监管的火眼金睛守护医保基金,在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终期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二。
  
主要做法
  ●建立智能身份认证系统。在全国率先将人脸识别核实技术应用于医保监管领域,通过实行参保人刷脸就医,杜绝假病人;医师“刷脸+定位”双重认证,杜绝假医生;住院参保人远程刷脸

杜绝假住院。
  ●建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收费处、取药处、通道等关键公共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终端,实现24小时全时段、全场景监控,目前已覆盖近400家定点医疗机构,共安装1.2万余个视频监控终端,覆盖率达96%。
  ●建立全流程智能审核系统。通过事前提醒、事中监控、事后审核系统,实时动态审核门诊及住院全量数据的合理性、规范性,将大量违规苗头遏制在费用发生之前。
  ●创新药品包装处置方法。针对之前大数据分析研判出的倒卖风险大的药品,采取拆零销售、外包装毁形处理措施,从源头上打击倒卖药品骗保行为。
  
主要成效
  有效破解医保监管中的识别身份真实性难题,既能事前、事中有效震慑空刷骗保行为,又能解决事后违规取证难问题,大大减少了冒卡就医、挂证行医、虚假住院等套取医保基金违规问题的发生。截至目前,共清理1126人次“挂证”医生,协同公安机关破获横跨全国8地市的重复参保报销等欺诈骗保案件多起,挽回大量医保基金损失,确保了医保基金安全。(记者 林泽贵 整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