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正规机票代理商为35家,街头散发卡片的非法机票代理点则达200多家,其服务无法保障
刚过境的台风“艾利”曾造成次日两个航班取消,虽然机场方面提前一天就发布了变更通知,但第二天仍有50多名旅客来赶飞机。据了解,他们中大多是通过街头发送的“机票优惠卡”买的票,根本没接到航班取消的通知。近来,类似的机票“野代”无售后服务保障的弊病日益凸显。
神龙见首不见尾
一些细心的旅客发现,这些“卡片售票处”对麻烦的免费送票十分积极,却对旅客自己取票推三阻四,不禁让人生疑。记者仔细研究这些卡片,发现许多卡片上的售票地点竟完全一致。记者随即走访了一些地址,都找不到这些售票点。如湖滨南路336号和338号都是小区居民楼;而其他几个地址甚至是子虚乌有的。
按规定,在我市销售机票需取得民航华东局和各航空公司的授权证书,同时要有工商营业执照。而工商局信息技术分局的登记信息显示,我市目前具有合法机票销售代理资格的只有35家。
一位从事机票销售代理近十年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活跃在街头的“卡片售票处”已超过200家。他们在业内被称为机票销售的“三级代理”甚至“四级代理”(简称“三代”或“四代”,正规的则称“一代”或“二代”),其实就是没有合法手续的“野代”,根本不能开票。“多是1人发卡片,1人接电话,1人拿票送票,3、4个人就变出一个售票点,”他介绍道,“至于卡片上的地址,多是编的,肯定找不到。所以他们只能送票上门。”
机票从正规点来
既然没有相关的授权,这些“野代”的机票又从何而来?
“要拿票么?”在湖滨南路某正规机票代理点,当售票人员看到记者手上的卡片,便直接问道。“这些卡片上卖的机票都是从这开的?”记者灵机一动反问道。售票人员接过卡片看了看后点头称是。
原来顾客电话订票后,“野代”就到正规的代理点购票,再送去给顾客。“这其实和顾客自己买正规代理点的票一样,但‘野代’还要抽取佣金,”某正规代理的负责人透露,“虽然我们不愿承认,但厦门许多‘一二代’都和‘野代’有业务关系。”他同时透露,有的航空公司直营店也给“野代”放票。
既不便宜更无保障
表面上看,“野代”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方便了旅客购票,但其本身的非法性常使旅客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民航华东管理局投诉科的张文华认为,“野代”坑人有两种方法。一是巧立名目加收费用,什么舱位申请费、订座费、手续费,花样百出;另一种是所售的票可能有许多限制,如不能改签不能退票,“野代”并不作说明。最常见的是,先用4、5折的低价票把旅客拖住,到了送票时,就因为“特别原因”变成6、7折了。此外,旅客找“野代”买票得不到后续服务,遇到问题往往投诉无门。
至于“野代”打出的低折广告以及“包机、拼团拿到低价票”等说法,正规代理均表示不可能:“票是从我们这里出的,拿到的折扣怎么会比我们低?”航空公司也表示:“现在运力紧张,全国都难包机。”
有关人士提醒,虽然目前我市尚未出现假机票,但如果“野代”没有及时治理,不排除今后有假票出现的隐患。
正规代理处境尴尬
对“野代”的这种疯长之势,“一二代”也连连叫苦。一位负责人介绍,“野代”大约四五年前从上海和广州传入厦门,起初他们以为是一种机票销售新方式,早期也有航空公司或正规代理点的人员出来做。两年前,厦门“野代”不过几十家,主动权还控制在正规代理手里。如今“野代”无孔不入的卡片广告和所谓超低价的折扣诱惑,已抓住众多不明就里的旅客,“一二代”对市场开始失控了。
“现在我们放票给‘野代’基本不赚钱,但又无法拒绝。因为没有他们业绩就上不去,而且你不做别人也会做。”该负责人表示。据悉,机票代理商从航空公司拿到的佣金通常是票面价格的3%,但现在2-2.5%变成了“野代”的佣金,有的甚至3%全给,代理商只是凑数量争取年终航空公司的奖励,还要承担高额成本。而“野代”也不只与一家代理商联系,谁给的佣金高就取谁的票,间接引发代理商间的恶性竞争。一方面大块利润被抢,一方面又对其依赖,面对“野代”,“一二代”陷入了“养虎为患”的尴尬。
根除野代须“断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票难求,到航空公司一定程度受制于大机票代理商,再到“野代”侵蚀“一二代”的市场,似乎都在印证着一个“谁抓住客户谁主动”的道理。我市不少意识到这点的“一二代”开始自寻出路。“我们已经有意地加大了在大众媒体上的广告投放,如晚报上几乎每天都有打折机票销售电话,这些都是正规代理商在打广告。”某正规代理老总告诉记者。
虽然工商城管已加大监管力度,但“野代”现象仍十分严重。满天纷飞的卡片已经成为影响市容的“新牛皮癣”。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吸引旅客到正规售票点买票外,要根除“野代”必须从票源上给他们“断奶”。“这需要的是行业自律,如果航空公司和35家正规代理商联合起来,就一定能摆脱‘野代’痼疾!”该老总总结道。
厦门晚报2004-08-31报道 (赵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