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大小岛屿遍布,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等地的渔民更是终日与海为伴,充满灵性的海洋之舞自然而然应运而生。
沿海的居民为了出海远航的平安,为了免遭台风、海啸、瘟疫等的袭击,便幻想出许多神灵,渴望借助它们的神力消灾解难。其中,最普遍的是龙灯舞。福州的龙灯舞有布龙、木龙、灯牌、椽板龙、板凳龙等各种形式,屡见不鲜。
福州以盛大的民间艺术活动祀神还愿,最典型的祭神活动之一是“出海”仪式。“出海”有“尚书”(即陈文龙)“出海”和“五帝”(即“瘟神”)“出海”两种,后来渐混二为一。其活动记载始见于明末清初,每年农历六月举办,俗称“六月会”。活动时,民间舞队游舞行进在大街小巷,装扮成判官师爷、神将阴兵等的禢骨队伍更是必不可少,其中“八将”脸上涂满油彩,青面獠牙,神态狰狞,在十番民乐伴奏下,两腿叉开,半蹲半行有节奏地蹦跳,滑稽可笑。最后是一艘纸制大龙船,装饰华丽,上列神座及供给之物,有的建有三十六间店,谓之各行各业。纸船由几十个人一路抬着游行,直至半夜在海边才将船放入水中,让其漂流而去或将之焚烧,意寓瘟神已走。而后人们点香插烛焚烧纸箔,演戏酬神,活动才结束。
连江黄岐的“游海神灯”舞充满了对海神的崇敬和感恩。当地传说玉皇大帝的三太子被贬凡间,投生一渔家后,仍乐善好施,为渔民驱邪消祸。玉帝闻知狂怒,将之分尸三段。被扔在海面的头部被渔民捞回,抱上岸设坛祭奠,尊为海神。从此每年正月初四开始,黄岐人就扎彩灯敬海神。海神像大的高逾八尺,宽逾五尺,形象栩栩如生。正月初十晚,是迎海神上岸入境之夜,家家户户焚香点炮备素菜恭迎,大家高举大小海神头像灯游遍每个渔村,还边游边舞边唱福州方言顺口溜:“海神到你厝,明年就造厝”等。出境牌、高照灯、皇旗、乐队、各色花灯队一路随行,热闹非凡,通宵达旦持续到正月十七日中午,渔民们抬着海神灯到海滩上,在笙歌鼓乐中点焚彩灯,送海神返回天宫,以祈求年年有“鱼”(余)、合家平安。
抗击海盗或外来入侵者也是沿海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抗击活动又衍化出独有的海洋之舞。如平潭的藤牌舞就脱胎于抗倭战斗。据考证是来源于明代戚家军抗倭时所用的“鸳鸯阵”,因藤牌在阵中的突出作用,被称之为“藤牌操”。盾牌为竹制,圆形,中心向外突,外绘虎头,惟平潭独有。以舞蹈的形式流传至今。表演时,舞台上布置东西城门,中插黄色三角旗。“士兵”分穿两色服装,操持着二十几种长短兵器,相互对插,或进或退,变换阵势,如“一字长蛇”、“二龙出水”直至“十面埋伏”阵,模拟格斗场面,最后一举击毙倭寇;随后灯光通明,火炮齐鸣,藤牌手舞狮庆贺。舞蹈场面威武雄壮、动作孔武有力,充满了打败侵略者的自豪和骄傲。连江马鼻、官坂一带的“土橇舞”也是源于抗倭。
民间舞蹈“鱼舞”更具特色,它的起源同沿海以鱼为图腾的原始氏族有关。福州地区以福清大澳的海族灯舞为代表。该舞是由24种海鱼模型灯为道具,由1至3人执一条鱼灯,按各种鱼的活动习性模仿表演不同鱼的游水动作。鱼灯造型逼真,内中还装有灯具,夜间表演时,远远望去,鱼光点点,忽隐忽现,忽高忽低穿梭而过,犹如群鱼嬉戏于江河大海之中,感受到“如鱼得水”的愉悦。
“海翁戏蚌”与“观音收鲤鱼”也是海洋舞蹈的经典节目,前者幽默诙谐,渔翁的憨傻与蚌精的机灵相映成趣,显出渔家人的生活情致与欢乐。后者感人至深,鲤鱼精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与矢志不移,折射出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仰慕,对传说中南海龙宫的遐想与梦幻以及对观世音的无限崇拜和信仰。这个故事几乎耳熟能详,戏曲《追鱼》就是以此为雏形,演化出一段人间悲喜剧。
福州晚报2004-9-7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