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深处有书香
在闽侯县白沙镇马坑村,白沙湾图书馆馆长林岳铿在整理图书。
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永泰县同安农家书屋阅读书籍。
孩子们在爱故乡书院上英语阅读课程。
孩子们在爱故乡书院参与丰富多彩的课程。
每周六,孩子们和家长都会来到永泰县嵩口镇社区公益图书馆参加“电影沙龙”。
孩子们和父母共同参与爱故乡书院举办的“父母课堂”。
核心提示
曾经无人问津的荒芜老宅,成了远近闻名的精神家园。
在宁德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有一座名为“爱故乡书院”的农家书屋,单就建筑和配套设施而言,并不“高大上”,甚至可以说“土味十足”。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其貌不扬的农家书屋,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实践,获评福建省全民阅读示范点,并于近日入选全国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最美农家书屋”。其创办人缪光华被评为2022年全国“乡村阅读榜样”,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在4月23日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包括爱故乡书院在内的我省多个农家书屋,聆听乡村阅读故事,探寻农家书屋的生存之道。
从一座“未完成”书院说起
如果从高处俯瞰,缪氏祖宅貌似平淡无奇。层层叠叠的瓦片下面,是土木为主、砖石为辅的建筑,光从黑白的色调、斑驳的建材中就能窥见它的衰老。这样的老房子,在广袤乡村中很常见。
4月,迎着绵绵春雨,记者走进门框上悬挂着“爱故乡书院”牌匾的缪氏祖宅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书香浓郁的奇妙世界。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书院内,与阅读相关的名人名言以各种方式装点于墙上。在书架上、大厅、走廊、庭院都摆放着图书,处处是阅读空间。行走于书屋,不经意间就能撞见石磨、水缸和晒干的葫芦、丝瓜等农用器物,返璞归真的乡土风情迎面扑来。
书院是何时建成的?面对这个问题,其创办人缪光华却给出了意外的答案——“我们的书院建设还未完成。”
打开记忆之门,缪光华的思绪回到了5年前。2018年1月,也是一个雨天,缪光华回到位于溪潭镇洪口村的缪氏祖宅。这个建于清代、曾住着50多口人的老宅,在族人陆续搬走后,就此闲置。看到曾经兴旺的老宅日益颓败,污水从后门直流至前门,缪光华心生落寞。
“作为后辈,我们有责任守护好祖宅。我跟兄弟堂亲商量出点钱,再请村里族人出工出力把老宅修起来吧!”萌生这个想法的同时,另一个想法却在脑海中“打架”:“修起来做什么?没人用,过几年也会坏掉。”
多年前的经历,为缪光华指明了方向。
缪光华曾是中学英语老师,后到当地人社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办过不少农业培训班,从那时起他就关注乡村振兴。2015年退休后,他跟着“三农”专家四处调研并投身乡村建设,多年的实践和观察让他认定:“文化和教育是乡村的魂,没有了魂,热闹就是一阵子。”
再次回到家乡,他看完祖宅,顺道去了不远处的小学。学校共有5个年级、100多名学生,包括校长在内只有6名教师,也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老师。“还跟40多年前我在这里上小学时一样。”缪光华更加坚定:要为乡村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将祖宅改造为书院,让孩子们有阅读学习的地方——这是缪光华的初衷。他为书院起名“爱故乡书院”,就是倡导“让爱回归故乡,让乡村更有力量”。创办书院的“三个原则”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排在首位的就是不忘本来,强调吸收本土文化,激发调动村民的动力。
2018年5月,祖宅修缮工程开工。在村缪氏族人及村民出工出力,就连缪光华年近九旬的叔叔也上阵帮忙。
“我们就地取材,修旧如旧,边创办边开放,修好一个开放一个。”缪光华说,一个月后,客厅改造完毕,命名为“故乡客厅”,无论是族人还是其他村民,都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商讨书院乃至村庄事宜。
2018年6月,缪光华在书院和周边举办了“爱故乡迎端午”活动。这次“首秀”让乡亲们发现:“这里不只是一个农家书屋。”“来了有两三百人!有的在客厅包粽子,有的在外面参与拔河、插秧、跳鼠等趣味比赛。”在村民兴奋的脸上,缪光华看到了一种对文化生活的渴望,“这也激励我们为乡亲们创造更好的文化空间”。
承载乡愁与回忆的老宅重生了。
爱故乡书院相继建成开放“电影放映室”“故乡情怀室”等空间。文化和历史在此浓缩,村民们既在书院读到家乡的过去,也在这里交流感情、为书院建设出谋划策。当年12月,“乡村图书馆”正式开放,等待孩子们的到来。
让农家书屋“动”起来
老宅修缮后,场地有了;依靠自掏腰包和单位捐助,书也有了。如何吸引大家前来使用?如何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面对这个农家书屋面临的共性难题,缪光华的思考是:“相比于硬件设施,‘软件’配套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屋建设得很漂亮,却门庭冷落、缺少人气。”
缪光华的破解之道是——让农家书屋“动”起来。在创建过程中,他就积极动员村民们参与书院建设,培养主人翁意识。依托志愿者团队,书院推出“故乡课堂”“父母课堂”等学习课程,以及“爱故乡沙龙”、民俗体验等系列活动,让书院活动融入村民生活。
从2019年1月开始举办的“故乡课堂”,每周日为乡村儿童开设乡土文化、手工制作及阅读、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学生人数已从17人增长到如今的106人。
许多改变,也悄然发生。
村里曾经叛逆的男童小金(化名)就在书院获得了人生的转折。由于母亲出走,从小就和奶奶、父亲相依为命的小金在父亲的打骂教育下,逐渐成了一个不爱学习的捣蛋少年。刚到书院,他便显示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志愿者电动车钥匙忘记拔,他就拿走藏起来;书院中的装饰物,他也偷偷破坏掉。类似的恶作剧,他对村民们也做了不少。
缪光华却一直默默关注着小金。他尝试引导小金,让他参加“故乡课堂”。好动的小金报名了手工与游戏,却不肯参加阅读活动。缪光华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当消防员,可以救人。”“要想当消防员,就要学习消防知识,为什么会起火、起火后怎么扑灭,这些道理你知道吗?”
缪光华特意把消防类书籍放在书屋内,让小金去找。小金兴奋地找到书后,便沉浸于阅读的世界。志愿者与他约定了每天1小时的看书时长。刚开始只能专心5分钟的他,如今已经能静下来读书3小时。
与阅读习惯养成相伴的是小金言行举止的转变。主动打招呼、替别人考虑,曾经村民口中的“麻烦制造者”变成愿意帮助他人的懂事少年。为让小金持续参与书院活动、更有归属感,缪光华还任命他为书院的小图书管理员。
小金父亲对书院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书院刚创办时,缪光华看到小金家一个废弃水缸很适合放在书院做盆景,却被小金父亲严词拒绝。“第二年,他爸爸竟主动找来,将水缸以及其他农具贡献出来。”缪光华说。
孩子们阅读《大话中国艺术史》后,便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找来大小不一的石头,在水缸上创作出一幅田园版《千里江山图》。“村里的孩子很聪明,但有时阅读和行为习惯不太好,这和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很多村民对学习不重视,认为有地方打工赚钱就行,爱学习固然好,不爱学习也无所谓。”新的想法在缪光华脑海中迸发。
农家书屋不仅教孩子,还要教家长。2019年4月起,爱故乡书院向村民开放“父母课堂”,以《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为蓝本,由福安知名家庭教育团队和大学教师结合乡村教育实际编写教材,线上线下授课,引导亲子阅读,不断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素养。
“不少孩子说,妈妈更温柔了。村民们改变了以往打骂的教育方式,学会更好地与孩子沟通。”缪光华很欣慰,书院还能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更多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推动书院建设的一分子。
看到“连接”的力量
家长的参与,助推着书院发展,但仅靠他们尚不足以支撑书院的运营管理。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在哪里?多个农家书屋的答案是:“不断向外连接。”
连接团队和部门,让运营力量更强大、更专业。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聘老师张林夏没想到,自己的专业竟能发挥大作用。有着20多年志愿服务经历的他,曾在洪口小学支教7年。在爱故乡书院创建之初,他就加入管理团队,负责装饰书院、设计教材。
他利用雕塑教师的专业特长,指导孩子们进行陶艺创作。“作品的大小也是自我认知的外在呈现。看到胆小腼腆的孩子,我就多分一些黏土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改变自己,增强对自我的认可。”张林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并利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引导。
像张林夏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爱故乡书院现有3支志愿者服务队共107人,包括当地中小学优秀教师、以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全国高校师生、非遗传承人、爱心人士等。
虽然志愿者无偿提供线上线下教学服务,但从外地来书院开展夏冬令营的志愿者食宿费用需由书院承担,此外教学所需的物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开支如何保障?缪光华坦言,前三年,书院资金基本是他自掏腰包,随着书院名气越来越响亮,相关部门的资助不断增多。以书院的图书为例,刚开始他自己购买了1000册图书,后来政府部门、团体组织开展结对活动,捐赠6000多册图书,更好满足乡村的阅读需求。
连接阅读和文化资源,让孩子们看到广阔的世界和梦想。
爱故乡书院是大山里的一座“灯塔”,但并非唯一。2017年,福建省义工支教团团长颜晓梅在永泰县嵩口镇举办冬令营期间,发现拥有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嵩口镇,不要说图书馆,就连一家像样的书店也没有。一个忧虑萦绕在她的心头:“这些孩子未来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
颜晓梅决心在嵩口镇“建一座公益图书馆”。于是,在镇政府和各界支持下,图书馆的场地、书籍、管理瓶颈逐一破解——政府出资改造村里曾经的小学;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将藏有几十万册图书的地下书库向颜晓梅团队开放,大家当了一天的“鼹鼠”,挑选出7000多册适合在乡村阅读的图书;村里几名精准扶贫户担任管理员,负责借阅登记、打扫卫生等;颜晓梅和志愿者团队负责链接资源,策划、组织各类活动。从政府到民间形成的合力,推动嵩口镇社区公益图书馆运营实现良性循环。
但送去书,不等于送去阅读。开馆不久,颜晓梅就发现了新问题:教育部推荐书目中大部分是世界名著,但乡村孩子阅读基础弱,家长也难以辅导,让他们直接阅读这些“大部头”,能看得进去吗?颜晓梅决定开展“电影沙龙”,每周六晚上为孩子和家长播放一部电影,就从世界名著改编电影开始。
她的做法也感动了不少电影人,一些导演直接为嵩口镇社区公益图书馆提供国内外获奖的优秀儿童电影片源。颜晓梅以月为单位策划专题,“在二战电影月,我还会在观影前向孩子们介绍二战的背景”。6年来,颜晓梅领着孩子们观看了200多部电影,大家在光影世界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
连接知识与实践,让村民找到致富的门路。
在闽侯县白沙镇马坑村,由村民林礼兴和林岳铿父子接力运营的白沙湾图书馆无人不知。马坑村以发展橄榄、脐橙等特色产业为主,村里的种植大户很多是图书馆的常客。十多年前,村民陈美芳嫁入马坑村,从美容美发“跨界”种植业,面对家中300多亩果园一度一头雾水。2011年4月图书馆开放后,每月她都来借阅相关书籍,从头开始学习种植技术。“发芽、开花、结果……每个阶段施什么肥、打什么药,注意什么,书里写得清清楚楚。”渐渐地,通过学习,陈美芳成为村里出名的脐橙种植“土专家”,还经常指导其他村民解决种植难题。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如今白沙湾图书馆的读者不仅包括马坑村村民,甚至附近的一些建筑工人也会在闲暇时来这里看书、借书。”林岳铿说,白沙湾图书馆已经给周边三四个村的近万人送去了知识与陪伴。图书馆也经常开展读书会、宣讲会,成为乡村振兴“加油站”。(记者 徐文锦 林清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