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的精神成分,就如同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老者的闲适安逸、中年的开明通达、青年的进取锐气、孩子的活泼开朗,全部蕴含其中……
■印象
平民化的老街
“此地本为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开元寺门前的对联述说着西街往日的风光无限。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街区,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1000多年来,古老的西街历经变迁,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古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名贤逸事、民间传说沉淀在这短短的路段上。
如果你来到西街,和住在这里的居民聊一会,他们就会和你如数家珍地谈起西街的一切。五塔巷35号廖宅,二落五开间,保存完整。两侧榉头留有走廊,木窗为圆形结构,颇具特色;会通巷58号严宅,三落三开间,檐墙有砖雕壁图,有天井和双榉落三间张,面前堂建筑上砖下石,两侧砖壁各开设一个花漏窗……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等等,西街可说的东西太多。
时至今日,西街依然保持着最平民化的特色。西街街面上穿行着奔忙的人群,两旁店家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也许是拆迁临近,“打折甩卖”比平时多了不少,西街到底是一个淘宝的好地方。转进街边的小巷,街面上的喧嚣一下子就减少了不少。走在这些古巷,低头看见民居门外闭目养神的老人,抬头则可以看见阳光下千年塔影。
斑驳的墙体“出砖入石”,显露西街本色,也诉说西街的苍老。西街改造的大锤已于近日砸下,为的是“修旧如故,以承其真”,让西街重新焕发生机。据了解,在旧有风格建筑的外观上,依照历史原貌进行整修,对一些年久失修的建筑内部承梁进行改换,而对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民居内部进行适度的改造,以适应生活的需要。
整治保护后的西街,依托开元寺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成为具有泉州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一条街。届时,绸庄、笔庄、扇庄,老范志的“神米曲”,春生堂的酒,源和堂的蜜饯,德化的名瓷,永春的老醋等将进驻西街。到时西街的商业脉搏将比现在还有力得多。
将来,到西街旅游的游客,在观赏西街历史文化古迹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具有泉州特色的美食,购买泉州老字号的旅游纪念品。而居住于西街将会有全新的生活体验。
■故事一
金婚老人的年轻记忆
居住于西街开元社区的林九郎老人一家,是记者走访的第一个西街四世同堂家庭。林九郎老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和老伴及长子、长孙两家人住在一起,四世同堂,其乐无穷。刘九郎老人在老街坊中是个名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是西街片区新峰街的街长。现在老人生活清闲,平时喜欢看新闻,订有七八份报纸,《泉州晚报》是一家人的首选。
林九郎老人精神矍铄、十分健谈,现在还兼任社区老人协会会长。说起已经居住几十年的西街,老人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
老人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几十年来西街的景观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而让他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西街道路的改变。据老人介绍,解放前,西街的街道还比较狭窄,整条西街用长长的石条铺成,自行车走在上面,还会上上下下不停地跳动,当时街道中间每隔几十米还有个水井。那时西街还有一座古楼,是泉州城“东西南北”四座古楼之一,因此当时泉州城布局有“七门四楼”之说。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西街道路进行修葺,挖掉了石板路,铺上了水泥。10多年后水泥道路又重新铺了一次,这条“洋灰路”就一下用了30多年,一直到现在。
“西街的气质没有变”是老人强调的观点。他说,西街还是和原来一样,是最市民化的居住消费场所,和整个泉州城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当时西街的一些老字号店铺最能让人感受西街的生活气息,只是现在所存无几,想起来多少有些遗憾。比如开元寺边的一家叫“度老命”的小食铺,还有一家不知名的包子铺,现在很难再找到那种手艺。老人笑着说,现在一些号称“老字号”的,实际上只能算孙子辈了。
林九郎老人的美满婚姻,在街坊中早已传为佳话。林九郎老人和夫人杨女士1948年结婚,至今已经在一起度过50多年。膝下5个子女个个成家立业,或从事学术研究、或投身教育、或下海经商,个个事业有成。5年前,老人又喜得曾孙女,成了曾祖父,一家人四世同堂。
老人介绍,当时他们夫妻结婚时,没有经过自由恋爱,就靠媒妁之言。双方互相偷看一下,如果感觉满意就算“成了”,此前谁都没接触谁。婚后,老人才知道,原来妻子竟是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其中的缘分说不清道不明。结婚后,夫妻俩的收入加起来不过38元,靠勤俭持家把儿女培养成人。
老人笑着说,如果要看时代的变迁,从他们祖孙三代的婚礼就可以看出。林九郎老人说,他娶老婆时,用轿子把妻子从娘家抬回去;大儿子结婚时,用自行车把新娘载回去;而大孙子结婚时则开着汽车。西街普通百姓生活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故事二
两代人关注民生
西街台魁巷的林健康先生一家,是西街另一个知名的“四世同堂”家庭。据了解,林先生一家是地道的归侨家庭,在西街已经住了50多年,见证西街几十年来的沧桑变迁。
林健康先生的母亲杨女士早年从印尼回国,今年已经98岁高龄。林健康先生则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一身儒雅的气质,十分契合他医生的职业。
当记者和林先生聊起他四世同堂的家庭时,林先生首先说起的是他的父亲林铁桓先生。他介绍,林老先生生前是印尼中华学校的校长,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在当地华侨中颇有威望。解放后,林先生一家回到泉州,就一直居住在西街。林铁桓先生回乡后,在二十年的时间内,长期担任华侨中学的董事长。林铁桓先生一直积极主持华侨中学的捐建工作,为这所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以林铁桓先生名字命名的教学大楼还屹立在华侨中学。林健康说起父亲,不住地感叹:“我父亲是个好人。”
现在,林健康与母亲住在一起,他用“平常人的生活”描述他四世同堂的家庭。他今年60岁了,儿子和女儿一个从商,一个从政,各自的家庭都很美满,孙子已经进入小学读书。
或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身为政协委员的林健康同样关心西街的发展,关注民生。去年,他了解到,西街因电力不足,夜晚灯光昏暗,居民空调等家用电器被迫停用,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及市容夜景,林健康及时写出“西街片区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提案,提案立即得到市政府的回复和落实,得到了西街居民的赞许。此外,他与同事对多所医院深入调研,就各医院的医疗纠纷进行调查,撰写了“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措施以保障医疗机构更好为大众服务”一文,作为致公党泉州市委的提案,在市政协九届二次全会上提出,引起各界关注。
对于已经启动的西街改造,林先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西街的改造要特别注意保证“东西塔”的视觉效果。“东西塔”是西街最为突出的景观,也是西街的标志性建筑,古老而宏伟。以后的西街改造,应特别注意在景观上对“东西塔”进行突出。
另外,他还告诉记者,原来西街有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排水系统的功能逐渐减弱丧失,现在已经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这在以后的改造中要予以考虑。
■记者手记
保护人就是保护西街文化
关于西街的保护、西街的未来,可说的东西太多,于是我们选择了居住在西街四世同堂的家庭。因为一个长居于此、四世同堂的家庭,不仅是家族血脉的延续,而且是这条老街的历史变迁的最直观见证。他们的生活印记本身也是西街风貌的一部分。
如今,西街整治开始,我们关注西街未来的走向,也不断反思我们赋予西街的定位。将来西街在城市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欣慰的是,“修旧如故,以承其真”,保存西街古貌已经成了各界的共识,一系列措施正在付诸实施。不过,我们在积极修葺建筑、保护遗存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保护西街人的生活。因为西街的风韵,西街的精神气质的重要载体,不是这些古建筑,而是现实中活生生的西街居民,是他们原生态的生活。因此,如何在西街改造中,既改善西街居民的生活条件,又不破坏他们原有的生活特质,同样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这也正是我们在关注西街整治这个大问题时,却从为数不多的“四世同堂”家庭着眼的原因。
泉州晚报2004-11-4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