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观察:中国旅游业该向奥地利学什么(图)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2

奥地利乡村风光

每年的七、八月是欧洲许多国家的度假月,人们说,这段时节,阳光明媚,气候适宜,实在是不宜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否则有负于大自然的慷慨。但是,东道主维也纳大学汉学系的李夏德教授特选在这个时间,邀请我们访问奥地利做学术访问,可见独具匠心。好在这次参与奥地利上陶安国家公园(HOTE TAUERN

NATIONALPARK)与张家界的交流活动和旅游实地考察,确切地说,这更是一次工作访问。我们在奥地利逗留了10天,除首都维也纳外,驱车千余公里,拜访了6个城镇或村落,对优美独特的奥地利风光和执著、好客的奥地利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作为专业考察,我们还参观了一些一般旅游者难以到达的地方,看到了一般外国观光客难以见到的情景,真正领略了奥地利的乡间风光,深刻体验了奥地利人对遥远的中国人的那份深情,也对奥地利发展旅游成功的秘诀有了不少感悟。

艺术的魅力——《希茜公主》、《音乐之声》与金色大厅

奥地利是欧洲的小国,也许是因为国小“自卑” ,也许是其英文发音容易与澳大利亚混淆,或者是为发展旅游而调侃,在奥地利许多纪念品商店里出售的T-恤衫上,除了印制上乐谱、音乐大师的头像之外,还经常看到一个大袋鼠的图案,下面有醒目地提示:这里没有袋鼠,以此提醒人们不要把奥地利当成澳大利亚。奥地利的旅游业是非常成功的,长期以来,入境旅游和旅游外汇收入在世界始终名列前茅。一个拥有800万人口的欧洲小国,每年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美元。近年来,每年接待外国旅游者2600多万人次,全国人均旅游外汇  收入达1600美元以上,这在旅游业发达的欧洲国家来说是屈指可数的。对大众旅游者来说,奥地利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条件独特,历史文化丰富。而对亚洲乃至美洲的旅游者来说,大概艺术更具有突出的魅力,“希茜公主” 、“音乐之声”与音乐大师已经成为奥地利旅游业经久不衰的卖点。

奥地利是与中国建交比较早的欧洲国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中奥的交往日益增加,尤其是文化的交往更为频繁。虽然到目前为止,真正到过奥地利的中国人并不多,旅游团队只有到9月份才能正式成行,但一部电影传世之作《希茜公主》,使希茜公主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看过影片的人无不为影片中所展示的公主的美貌与聪慧和奥地利迷人的乡间风情所倾倒。而百老汇音乐剧和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影《音乐之声》,则把音乐、风情、爱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奥地利描绘出另外一幅田园风景画。希茜公主的家乡、希茜公主生活过的宫殿及其它与其相关的遗迹都是游人必到之地。《音乐之声》的拍摄场地成了游人追逐的场所。这两个电影所涉及的时间和人物,都被国内外旅行社编排成多种旅游线路,魅力经久不衰。希茜公主、冯?特拉普一家和音乐大师们,几乎都成了奥地利的旅游大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饭店、餐馆、咖啡馆、商店以及带有他们名字的巧克力、糖果等食品、介绍他们的VCD和画册等旅游纪念品,随处可见,也许这些先人们自己对其身后为奥地利旅游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没有想到的,这一效果足可见电影在旅游促销宣传中的威力,几十年过去了,电影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故事魅力犹存。   非常有意思的是,奥地利人对“希茜公主”和“音乐之声”远远没有外来旅游者那么痴迷。他们觉得,希茜公主只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位美丽的公主,一些人甚至指责《音乐之声》是美国文化的体现。最近刚刚出版的《音乐之声的故事》的作者阿加莎在书中也提及,她一直不认可这个电影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情节,她指出,“这些东西在舞台和银幕上看起来让人印象深刻,可都不是真实的”。 但无论如何,优秀的电影作品、音乐家的作品和艺术家的演出,为奥地利的国家形象做出了贡献。奥地利旅游部门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充分利用这些突出的优势,不断强化这些吸引力。可以想象,远道而来的中国游客在奥地利旅游中,没有游览希茜公主所住过的宫殿,没有看到《音乐之声》拍摄的场地,肯定会抱怨不已,甚至或遗憾终身的。

音乐也是奥地利的独特吸引物,与音乐大师的雕像,与他们相关的史迹和演奏他们作品的大大小小的音乐会,都成为异乡游人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当然,也许中国人中真正懂西洋音乐的并不甚多,但音乐大师施特劳斯、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名字却耳熟能详,想到他们,自然也就想到了他们的故乡。提起音乐,人们还会联想到被称作音乐之都的音乐圣殿——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因为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令其闻名遐迩。然而就在这个原本是西洋音乐的殿堂里,深受中国百姓喜爱的歌手宋祖英一展歌喉,她的风韵和歌曲,若一缕清风,传到了维也纳,当然又为中国人对这个特殊的场所增加了几分神秘而亲切感,产生了新的吸引力。到维也纳一定要看金色大厅,也是中国游客对旅游节目不变的要求。

在维也纳期间,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电影与音乐艺术的魔力。维也纳正在举行第十三届电影艺术节,本届电影节的主题是《新欧洲的文化》,以突出欧盟东扩的新形势。对于这个电影节活动,有几点令我们感到非常惊奇:其一是,电影节的主场地是市政厅大楼前的广场。在市政厅大楼正面的墙上,高悬着一个硕大的银幕,每天晚上就在大楼前面放映电影,而且白天的餐饮摊点也正常开业;其二是时间之长。电影节从7月3日开始,一直到9月5日,长达65天的时间,每天晚上9点半左右放映一部艺术电影,节目单向全世界公布。其三是人数之多。每天电影放映时,观看电影的人不下数千人,这在一个只有150万人口的欧洲城市实在是不可想象的,据说很多人是前来旅游的外国客人。这样的场面,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城市也是难以看到的。大概是为了得到个好座位,大白天早早就有人坐在那里等候。电影放映场的外围是数不尽的风味小吃店。主人告诉我们,除当地餐饮外,这里有临时搭建的20多个不同外国的食品点,主要出售该异国他乡的风味小吃,当然出售量最大的是饮料,价格也要比其它地方贵一些,人们似乎没有抱怨。其四是秩序井然,这样的一个演出场地,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但却相安无事,我们在那里转了半个多小时,排队买了一杯饮料,竟然没有发现一个警察或保安人员,也没有发现任何行为不雅的现象出现,至今也没有听说有什么意外事件发生。最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活动对消费者来说是免费的,不仅看电影免费,而且就连摆放在广场上供人们看电影的座位也是免费的。白天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在市政厅大楼面前几次经过,见那里也是游人云集,一个印着RELAX(休闲)的硕大气球格外令人瞩目。

因为时间和工作的关系,我们这次只到了维也纳和萨尔斯堡,因斯布鲁克没有去成,在萨尔斯堡城里也只呆了半个多小时。在维也纳,因为是夏天,金色大厅也在整修,只是在外面观看了一下这座雄伟的建筑物,没有能够进入大厅亲身感受一下厅内庄重豪华的氛围。对此,主人说是为了让我们留下再次访问奥地利的机会。

乡村的魅力——田园风光、花的世界、家庭旅馆b
  对目前到奥地利的旅游者来说,尤其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大家主要关注的是奥地利的著名城市,一些导游指南和介绍奥地利旅游的文章,也主要集中在奥地利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当然,在一定时间内,这大概是最吸引中国旅游者的地方,特别是欧洲刚刚对中国旅游者开放,人们还热衷于一次多国游的时候,也只能浮光掠影的看一看城市景观。但奥地利的魅力远非城市。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是国家公园,所访问的地方主要是城外的小村镇,汽车是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家庭旅馆是我们主要的过夜场所,因此,的确是充分领略了奥地利乡间风情,看到了一般旅游者所难以看到的一面,而这一面又是那么令人陶醉。虽然,在这次旅行中,也曾因一些导游书上介绍的奥地利城市旅游景点没有看到而感到遗憾,但是,旅途结束后,则因看到一般旅游者没能看到的风光、得到了大多数旅游者不能得到的体验而庆幸,由衷地感谢主人的在行程安排上的匠心。

 奥地利乡间没有景区,举目望去处处都是风景画

我们在国内旅游,往往是习惯于到景区,找景点。一般从城市出发,通常要驱车一个甚至数个小时才到目的地。而行车途中,因为不是景区,往往被忽略,少不了破破烂烂,乱七八糟。而到景区,则总有一个大门,门口则少不了各种形式的拦挡设施、售票、检票方式,经过这些障碍之后方可见到庐山真面目,才有3A或4A景区。但是,在奥地利的乡村,我们所到之处,几乎没有独立景区的感觉。仔细思索,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所到之处,收取门票的地方非常之少,使人总是感到通达方便,没有多少人为的障碍。即使有的地方要收费,也多是有地方售票,无人验票,看不到铁栏杆、木栅栏、大铁门之类的障碍物。个别地方,例如冰川或高山,所收取的费用是上下缆车的交通工具票,如果自己能够找着道路上下,也是来去自由。其二是,奥地利乡间非常迷人,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东方人的眼里,简直是处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美不胜收,村村新奇独特,异彩纷呈,令人陶醉。所以我们觉得,奥地利的乡间没有单独的景区,而到处都如诗如画,均可以看作是景区。

在欧洲,奥地利算作是农业比较重要的国家,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葡萄种植区,其二是畜牧区,其三是农作物区。我们所到的下奥地利省是奥地利重要的葡萄种植区,在那里,葡萄园连成片,从维也纳到圣帕尔藤的公路被称作是葡萄公路,葡萄树修剪的整整齐齐,在田间地头不时看到葡萄园主设立的独具特色标志物,生动活泼,耐人寻味。那里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并有古老的城堡相伴,葡萄园和古堡一起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畜牧区主要是宽广无垠的草场,草场边摆放着打一个个大的白色鲜草包,割草机割过的草地上,散发出一种沁人肺腑的草香。宽阔的草地被低矮的木栏隔成一个个圆圈或方块,这主要是控制牲畜的,或将它们控制在自己的土地上,或将它们限制在一定的吃草范围内。远处的山顶上是皑皑白雪,漫山是翠绿的森林,山坡上花草丛生,牛群、羊群或马群悠闲自得地吃草嬉戏,悦耳的铃声忽高忽低,随风而至,俨然是一幅幅风景画。农作物区的作物品种也不多,主要是玉米、小麦和向日葵。也许是气候的原因,我们7月中到达时,这些作物都在。小麦地一片白,玉米地一片绿,而向日葵地则是一片金黄。我们经过的地方多为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平原很少,远山森林包围的坡地上,不同的农作物构成了一个个颜色分明的大板块,交相辉映,巧夺天工。在国内曾去过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也到过外国人所想像的香格里拉,但总觉得,奥地利的乡间是放大了的世外桃源,阿尔卑斯山麓是现实的香格里拉。和中国的乡村所不同的是,举目望去,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散落的红木屋由蜿蜒的公路相连接,几乎看不到太多的人工雕琢,也难得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优美、宁静、祥和、自然。

  鲜花无处不在,充满着情趣

奥地利花多,奥地利人爱花,奥地利的乡间简直是花的世界。时值仲夏,花的季节。广袤的牧场自不必说,到处都茂密的绿草,草中有数不尽的野花,或黄或蓝,或高或矮,或大或小,宛如一个硕大的鲜花地毯。很显然,在乡间,除了国家高速公路之外,一般通往村落的公路不宽,也不直,但是沿途却总是绿树成墙,鲜花相伴,虽说是自然形成,但并不是杂乱无章。

奥地利人爱花更突出地体现在他们的家园里。首先是门口有花。家家门口都有自己的“花道”,或成束,或成片,往往是大朵的花,引人瞩目。然后是窗台上有花。这的确是奥地利的一绝,不管是四五层的楼房,还是独立的别墅,阳台和窗台几乎完全被各种鲜花装饰着,远处望去,难得看到墙,看到是鲜花一片,或低垂向下,或昂首向天,微风吹拂,轻轻晃动,若向经过的行人致意,或代表主人,迎送宾客。房间内更是离不开花,客厅的茶几上,沙发旁,餐室的餐桌上,走廊里,甚至在卫生间里,也总是鲜花点缀。到处洋溢着一派温馨和清香。当然,家家还有自己的庭院,院里更是鲜花成簇,争奇斗艳。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奥地利人实在是爱花,虽然很少看到有人在伺候这些花草,但是这些花的布置,花的鲜嫩,足可以想像出主人付出的心血和劳动。的确,我们在圣格尔根(ST GILGEN)的福尔伯格(HOTEL FUERBERG)家庭旅馆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那是清晨6点钟,院内静悄悄的,住旅馆的人们还在熟睡。我们外出散步时,见到一位花工在修剪旅馆门口的花。他一手拿着一个大的塑料袋,一手拿着园丁剪子,小心翼翼地把即将残败的花和叶子剪掉,那个精细劲,不由地使人想到了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怨不得人们每天看到的花都那么精神,原来不精神的花草天天有人给清理掉了。

  家庭旅馆的方便与温馨

奥地利的城市规模不大,而其乡村则天宽地广。然而,这里乡村却丝毫没有传统观念上的贫困落后,而是一种美丽、宁静、悠闲、怡人的景象,在乡村小住几日,并不仅仅是为了某种异样的体验,而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在乡村最值得称道的是家庭旅馆。我们从维也纳出来一直向西,在上陶安国家公园的萨尔斯堡省的阿尔卑斯山冰川处折返,从南路返回维也纳,一路上全部住的是家庭旅馆,有的在美丽的湖边,有的在牧场,有的森林深处,有的在葡萄园旁,也有的就在大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处。

家庭旅馆,顾名思义,它是由一个家庭所拥有、由家庭来经营的,不是大公司在乡村建造的旅馆联号。因为是家庭所有、家庭经营,一般规模都不大,十几间或二十多间客房,几个服务人员,也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作为公开营业的旅馆,这些家庭旅馆的功能很完善。那里没有豪华的大堂,也没有迎来送往的门童,但旅游者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得到,甚至是有求必应;旅馆里没有宽大的客房,甚至上下楼没有电梯,房间内也没有迷你吧或保险箱等设备,钥匙还是那种老式的,但干净、整洁几乎是无可挑剔,卫生设备与城市饭店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家庭旅馆走廊上还会有一个镶嵌在墙上的电脑,客人可以利用它上网,收发电子邮件,而且分文不取。作为家庭旅馆,更体现了家庭的氛围。家庭旅馆建筑物各具特色,因为它的建造并非是为了取悦于人,而是取悦于己,充分体现了主人的情趣。这一点更体现在旅馆的装饰物上,渔民出身的老板在门口悬挂一个大鱼标本,猎户出身的房东则在餐厅墙上展示着鹿角,一个旅馆的主人钟爱瓷器,因此,在旅馆的餐厅、走廊的墙上都用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瓷盘装饰。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家庭旅馆都格外重视鲜花,这也许是奥地利人的传统,无论是旅馆的庭院中,入门处,走廊里,房间内,阳台上,几乎到处都有花草,或成片成行长在地上,或成团成簇悬于阳台,或成把成束摆放在卧室的花瓶中或床头。我们曾多次尝试,绝无人造之物。当然,餐饮更能够体现家庭的温馨,早餐品种不多,但食品非常新鲜,刚刚烤制的面包,即使不饿也挡不住那香味的诱惑,一口气会连吃上两个。牛奶、蔬菜都是现采现吃的。晚饭更是独特,人们在室内的烛光下,或在户外的庭院中,慢慢地品尝着主人的拿手好菜。间或会有一两个老乡或几个孩子,用手风琴或当地的乐器,演奏起当地的民歌,跳起了当地民间舞蹈,舞步简单而欢快。记的有几次,他们跳起一种叫做“拍脚舞”,人们夸张的拍着脚、腿,或调皮的踢着前面同伴的屁股,透着一种朴实可爱的民风,大家不由自主地参加进去。张家界市副市长杨次伟事后说,当时真是开心,什么都忘了,当不经意被别人踢着屁股的时候,也忍不住想法踢别人,简直像是返回了孩提时代。这恐怕是在城市饭店里难以享受到的乐趣。家庭旅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旅游的发展真正使当地人得到实惠。当地人参与其中,提供服务,获得收入,而不是只当陪衬,当道具,当演员,让别人挣钱。这也是当地农民对发展旅游的热情所在。

  景区、景点与旅游无障碍

在奥地利旅游,似乎没有多少景区、景点的感觉,因为整个国家,尤其是广袤的乡村,到处宛如一个个风光秀丽的景区,一个个村落,就是一个个景点,用不着驱车数百里,再去找个地方逛风景。实际上,不少在奥地利旅游的外国人,尤其是来自德国、意大利和捷克等周边国家的游人,大多是为度假而来,往往住在当地的家庭旅馆里,悠闲地徜徉在草地或森林之间,或者就坐在露天咖啡馆里,沐浴着阳光,品着浓郁的咖啡,自由地谈天说地。

当然,奥地利也不乏人们吸引游人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则是游人云集的地方,不过更多的人并非只是前来观风景,而是融入大自然,投身于一些积极的健身体验运动。因为时值仲夏,以滑雪而闻名于世的山地滑雪场一片葱郁,倒是引来不少徒步旅行者,乘缆车到达山顶之后,则会见到许多练习高山滑翔的人,黄、红、蓝、绿等多彩的滑翔伞,在蓝天、雪山和绿草的背景下,若彩虹随风飘扬,悠然自得。驾伞滑翔者者自然是自得其乐,据说他们都带着干粮、饮料和睡袋,在空中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天黑才肯收兵;观望者更是情趣横生,蓝天白云中又多了一些迷人的点缀,或上或下,漂泊不定,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我们这次最为激动的旅途是沿着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双遗产地——高山公路——探访冰川。大格洛克纳山是奥地利最大的上陶安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而通向这座山顶的盘山公路是世界自然遗产,因为它所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奇观,尤其是途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宛如一个自然生物博物馆,跨过一个高度,出现一段独特植物的景观;它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这个公路修建于1930-1935年间,长达50公里,蜿蜒曲折,最高处达海拔2500米,建造之艰辛可想而知。这条公路一年中只有5-10月的半年期间通行,它被人们称作“阿尔卑斯山梦之路”,是人类知识与力量的象征。公路不宽,只有7米,但路面平坦,质量很好,绕山而上,远处看去,状如飘带,格外险峻,间或可以看到路边竖起的标识牌,上面清楚地写着公路所在的海拔高度。修建公路自然不易,维修起来更是艰难,这也是为什么进入这个公路要收费的原因。山顶上一个独特的博物馆,一个超宽银幕上展现出不同景区、景观的细部,令人心动不已,而博物馆的各个展室则用独特的实景加动画的方式,生动地介绍不同高度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当年建造高山公路的记录。观看冰川则要乘缆车而下百余米到达一个平台,那里有1960年冰川所处位置的标记,40多年的功夫,冰川下降了40多米。这个警示牌似乎在告诉着人们,用不了多久,冰川很可能会在那个地方消失。再拾阶而下几十米,温度陡降,宛若石头的冰川即在脚下,狭长而深邃的冰缝令人生畏,大家无不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谨慎地与这世界奇观接触。

在奥地利旅行的另外一个感觉就是自由通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我们在奥地利活动的十多天里,只经过了一个收费站,那是进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山公路”的入口,其他地方再也没有见到任何其他收费口。就是去看冰川,除了乘坐缆车收费外,也没有收任何门票。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我们中国意义上的景区——或高大豪华的门楼,或坚实牢固的路障,或简单粗旷的栏杆、售票处和检票处。在国内人们经常发现,似乎能够设障的地方就设障,能够让人不方便的地方肯定叫你不方便。奥地利绝大部分被称作景区的地方都不收门票,因此没有非常明显的景区概念,即使需要购票才可进入的地方,也只是有个售票处,没有检票处,购买了票的人直接进入景区游览,无人再盘查。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不收票,宗教场所更是分文不取。即使是在维也纳的皇宫或皇家公园,如果不到专门的博物馆参观也是不收门票的,甚至还有人专门在入门处免费散发景点说明材料和导游图,方便游人游览。

诚然,外出旅游的人都希望在外旅游的过程中,多一些方便,少一点障碍;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麻烦。旅游无障碍在奥地利体会的非常突出,这也正是旅游发展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还体现在城市的交通方面。

维也纳和其他欧洲城市一样,也有其城市卡——“维也纳卡”,一般分24小时、36小时和72小时三种。在维也纳我们有三天的自由时间,于是就买了一张可以使用72小时的维也纳卡,售价12欧元,时间从第一次乘车使用开始。持有这张卡,在维也纳市域范围之内,可以乘坐任何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支付任何费用,这既包括公共汽车、电车,也包括地铁和火车,不分车次,昼夜可用。这种卡的购买也非常方便,在邮局、商店、旅游信息中心以及车站上的自动售票机上,随时都可以买到。这个卡的使用方法讲得非常清楚。实际上,在奥地利这样的国家,公民信用非常好,除了首次乘车在司机旁边的打卡机上记录下开始的时间后,每次上车只需出示一下就可以,似乎没有人怀疑你的卡是否在使用期限之内,而且在三天的时间内,只有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个查票员,在车箱内验票。就凭这张卡,无论是公共汽车、电车上上下下,还是在火车站、地铁站进进出出,没有任何我们在国内必须要面对的各种障碍——排队买票、门口收票、车上查票,下车验票,过大门、小门、栅栏门,而且往往是只能使一个人才能过的通道。虽然我们也说是“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查票”人为本,不是以“持票”人为本。

  奥地利人——坚毅、执著、好客

以前是从电影和小说中了解奥地利和奥地利人的,除了景色优美和生活浪漫之外没有太多的印象,而这一次真正与奥地利人直接的接触,与他们交流,才对奥地利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许十多天的时间对一个民族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的,但毕竟和读书看报是不一样的。奥地利人执著、坚毅和好客的性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安排我们这次访问的李夏德教授(他的德文名字叫Richard Tappl)是维也纳大学汉学系的教授,他的口头禅是“凡是对中奥关系有益的事我都做”。这些年来他不记得访问了中国多少次,中国的北京、西南、东南、西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不仅在奥地利教中文,还多次组织欧洲学中文的学生一起欢聚,增进与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我们在布拉姆伯格(Bramberg)访问一个地质博物馆时,创建这个博物馆的著名地质学家霍尼格施密德(HONIGSCHMID)教授年逾九旬,听说有中国代表团来访,还身着正装,携夫人专门在门口等候,并亲自做向导,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介绍这个满藏宝石、水晶的展品,其中很多藏品都是他个人捐献的。我们在拜访采矿史博物馆时,创建并一直主持博物馆工作的退休老矿工还特地穿上了当年当矿工时的礼服,为大家讲解他们创建这个博物馆的历程。想到这次访问,还不得不提及一个叫利奥波德·沃斯(Leopold Wurth)的奇人。

我们这次活动并非官方的访问,旅途中的交通工具、住宿和餐饮等费用都是有关公司和部门赞助的,而沃斯先生则是重要的赞助和组织联络人。我们访问的最后一站是小城颇奇多尔茨多夫(Perchtoldsdorf),靠近维也纳市郊。直到当晚在一家餐馆用餐时,我们才知道他本人是这个餐馆的老板。说起来还很有意思。这个小镇是下奥地利省重要的葡萄种植区,小镇的居民大多是葡萄园主,沃斯先生也不例外。根据奥地利几个世纪以前制定的法律,葡萄园主可以经营餐馆,并可以在餐馆里出售自己酿制的葡萄酒,但是餐馆的连续经营时间不得超过30天,不准出售其他品牌的葡萄酒,出售的食品也只能是购进加工好的半成品,餐馆只是重新加热、提供场地和服务而已。这类餐馆的门口上都要悬挂一个松枝球标识,并公布餐馆营业的日期。葡萄园主们有个自律组织,违反规定的人要受到惩罚。沃斯先生的餐馆座位不少,就餐的人也很多,但除了他母亲和夫人以外,只雇佣了一个临时工。他本人就承担了葡萄种植和繁忙的餐馆日常经营。然而,他的真正兴趣却在水晶石的探找和收藏上。早在少年时代他就醉心于宝石的探寻,在28岁那年,他和朋友在深山洞穴中找到一块大水晶石,名声大噪,他的藏品和事迹频频在媒体上披露。他本来希望进入大学攻读宝石专业,不幸的是父亲的突然病故,他不得不帮助母亲经营这个家业。他在宝石和文物的收藏、研究上是很成功的,有个人的宝石收藏馆。更有意思的是,他发现水晶石对葡萄酒的酿制有一种奇特的功效,创造了一种利用他采集的最大的一块水晶石为品牌的葡萄酒。这次接待我们是他第一次和中国人接触。在我们要离开的那一天,他专门在把我们约到他的餐馆,郑重地向我们展示他最得意的几件宝石。我曾经好奇地问他,既然是这样贵重的藏品,为什么你经常公开展示,难道不怕遭人暗算吗。他憨厚地笑笑说,“我收藏这些宝石不是因为它们值钱,而因为它们是天然珍品,就是供大家欣赏的”。他的确精力充沛,自己经营着葡萄园,酿制葡萄酒,开着一个餐馆,不断的探宝和研究宝石,还是个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他说他每天只有3~4小时的睡眠时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非常想到中国来看一看,尤其是想看一看上海的青铜器博物馆。令我十分惊异的是,临走时,他送我由他特别签名的三大本关于水晶石探寻的精装书,最后把一个木头盒子递给我们,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块硕大的水晶石。我们自然不敢接受这样的礼品,他看我为难的样子就解释说,“这个水晶石的价值不在别处,而是在于它能够让你记起在奥地利有个朋友”。这就是执著、勤劳、好客的奥地利人。

  结束语

奥地利之行虽然只有十二天,但使我们感受良多,除了从旅游专业的角度得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奥地利人也有了切身的了解。也许旅游者在做出游决策时考虑最多的是要游览的景观,但旅游归来时,真正印象最深的则是人与人的接触,感情的交流。说到底,在旅游中体验是最重要的,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眼界,更为重要的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认知。

人民网2004-11-5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