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洋镇地处漳平市北部,与永安市接壤,面积 289平方公里 系原宁洋县所在地。宁洋县建制于明隆庆元年,1956年撤销建制,存史389年。2003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作为原宁洋县标志的“麟山圆觉塔”和“文庙大成殿”透露着它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麟山圆觉塔”俗称“白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是我省保存得较为完好的珍贵的明代塔式建筑。“文庙大成殿”于明隆庆三年创建,建筑面积332平方米,斗拱、屏风、廊柱都渗透出深邃的文化底蕴。另外,麟山寺、先农坛、关岳庙、仙妈宫等旧寺庙,“太平”、“青云”、“登嬴”、“化龙”等古桥,“成德堂”、“景德堂”等古民居、祠堂也蕴含着很多的文物价值。双洋曾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辖岩连宁军政委员会。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军宁洋,张贴红军布告,刷写革命标语。解放后,曾在南门桥亭发现红军当年张贴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在观音亭墙上发现最早的铅印小报《浪花》,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是双洋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见证。
双洋地灵人杰,据历史记载,明清两朝宁洋县获科举进士六人,举人28人,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就出生在宁洋县香寮村。王景弘先后五次以副使太监、正使太监的身份,参与、组织和领导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的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构筑了“海上丝绸之路”。双洋山清水秀,徐霞客曾于明崇祯元年和崇祯三年先后两次到宁洋探寻旅行,并将其观察所得在《徐霞客游记》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对宁洋溪和建溪的流水地貌进行了科学分析,作出了“程愈迫则流愈急”的论断。
双洋还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淳朴的民俗风情。香菇、木耳、茶叶等物产丰富并且是漳平的著名茶乡。汉剧、木偶戏、舞龙、竹马灯、采茶灯、花船、舞狮等民间活动,独具地方特色,且又充实和丰富了双洋的历史、文化内涵。
有着如此珍贵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双洋镇,由于交通不便、宣传不够及未能正确认识名镇的历史文化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等原因,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等,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认识双洋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人文精神,为保护双洋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发展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双洋这一历史文化名镇的生命尽可能无限延长,必须扩大名镇知名度,提高百姓保护文物的社会经济意识。要以茶乡名产为依托,借助永(永安)—漳(漳平)公路横穿双洋的优势,采取群众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积极整合、开发文物资源,发展旅游经济。让老百姓在旅游经济收入中体会到文化资源宝贵,从而更加热爱这一旅游资源,形成良好的循环链。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完善设施,运用一切可用手段保证该地区文物安全和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从而使当地旅游事业稳步发展。
闽西日报2004-11-9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