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福州动物园的设施变化不大,动物的活动空间日渐逼仄,这引发人们的讨论――
现状:园区狭小 设施陈旧
今年国庆期间,宁德的王先生特地带5岁的儿子到福州动物园游玩,然而,前后不到半个小时就走遍了全园,把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观赏了一番。他向记者抱怨说,几十年来福州动物园的基本设施、动物品种没有什么改变。
记者近日前往福州动物园采访时发现,由于年久失修,动物园内的栏杆已经是锈迹斑斑,狭窄的笼子里许多动物在来回踱步,恶臭的天鹅湖上只见几只鸭子在戏水,不少动物无精打采地蜷缩在角落里……
刚上任不久的福州动物园管理处主任陈桂春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也希望给园内动物更大的活动空间,但迫于“地盘小”、资金少,没法改善。他说,现在动物园每年除了80万元的财政补贴外,主要靠门票收入来养活动物。这些导致动物园没有充裕的资金来改善设施和环境。
据了解,始辟于1956年的福州动物园,1992年后被熊猫馆分出40亩后,现只剩下60多亩,虽然空间有限,但目前饲养的动物达百余种,其中不少还是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如华南虎就有5头,还有国外品种黑猩猩等。
选择:搬,还是不搬?
近50年来,福州动物园各方面设施变化不大,动物的活动空间有限。针对此,不少有识之士和游客提出,位于福州繁华地段的动物园既然向外扩张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何不考虑搬迁至近郊地带
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余希认为,从动物保护和环境污染的角度看,动物园搬迁是合适的。因为动物与人高度密集在一起,所产生的水污染、排泄物污染,有可能会引发人畜间的交叉感染,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搬迁至近郊,动物有了更大、更自由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的成长与繁殖。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目前搬迁的时机和条件还不够成熟。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邵良平教授指出,城市动物园的首要意义是为市民提供观赏平常看不到的各种动物的机会,起到科普教育作用。搬迁到城外,这种作用有可能大为减弱。
从动物园的经营角度,福州动物园的“管家”陈桂春说,搬迁需要考虑人流影响和票价提高等因素。动物园迁往远郊后,肯定会增加市民参观的成本,如车费、门票等,此外出行时间也会增加很多。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许多市民放弃去动物园的机会。
出路:打造“平民化”精品动物园?
据了解,动物园目前承担如下几种功能:科普教育、科研、野生动物异地保护、娱乐等,而科普教育应是其首要功能。因而,一个城市动物园,无论是建在城内还是远郊,它主要是提供一个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观赏动物接受科普教育的去处。据此,余希建议,动物园搬迁后,有关部门需要增加动物园投入,改善设施,给动物更大的空间,而动物园则要控制种群数量,加强环境卫生建设,让动物们有个快乐温馨的“家”。
邵良平则指出,动物园面积大小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评判动物园好坏的标准。如果仅仅是面积大了,而笼舍改造、生态研究等跟不上,动物们仍不能受益。因而,城市动物园不必追求规模宏大,可以细分功能,走低成本化之路,把福州动物园建设成为小而精的“平民化”的精品动物园。
陈桂春向记者透露,动物园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猩猩馆和虎山的改造。虎山改造后,可以给老虎、狮子等每种猛兽10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空间,而且通过一个玻璃墙相隔,既隔住了粪臭味,游客也可近距离观赏。
针对前段时间有关动物园搬迁的争论,邵良平认为,动物园搬迁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若从发展观来看,福州完全可以再建造一个野生动物园,以满足那些中高档次的消费群体。
福建日报2004-11-15报道 记者 李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