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日文信札(左)。卢辰宇 摄
记者 施晨露
“老板:《写真之类》算是比较难翻译的文章,但翻得还不错。当然,误译的地方也有一些。给鹿地先生看看怎么样?(如果鹿地先生也要翻译的话),可以作为翻译同一文章时候的参考。”这封信的落款处,写着“L”。
这封信里的“老板”即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L”为鲁迅笔名的首字母,其署款体例与《鲁迅手稿全集》第8册中所收的致内山完造书札三通完全一致。4月1日,《鲁迅重要文献展》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内山书店旧址开始展出,其中最为珍贵和罕见的文献,当属这封首次与世人见面的鲁迅日文信札。
“痛失师友,悲从中来。去世前二日,鲁迅突然到访,我们欣喜若狂。一个多小时里,我们聊了各种话题。那天起风,气温骤降,但鲁迅不让我们送他,一个人走进风里离开了。至今我仿佛还能看到他当时的样子……我和鲁迅先生的感情跨越国界……”
在这封鹿地亘写给日本大分县父母的家书中,记述了鲁迅病逝前两天,不顾重病在身,亲往鹿地夫妇在虹口窦乐安路(今多伦路)“燕山别墅”35号的寓所,逗留了一个小时,叙谈甚欢的情景。
鹿地亘,本名濑口贡,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由于在日本国内从事左翼文学创作,参加反战活动,遭到日本军国主义当局迫害,不得不于1936年初,乔装改名,秘密登上驶往中国的客轮。到上海后,经内山完造引荐,与鲁迅结识。在鲁迅的热情帮助和介绍下,他开始为日本改造社翻译、介绍中国中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鹿地亘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出门访友所见之人。10月22日,鲁迅出殡,鹿地亘作为扶灵人之一为先生送行,是扶灵队伍中唯一的日籍人士。鲁迅的独生子周海婴当时年仅8岁,对死生大事,还没有深切的体会。鹿地亘在信里记述到,海婴在葬礼会场吃着虾饼,蹦蹦跳跳。这个细节读之令人泪目,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日本左翼文学青年对鲁迅深挚的感情和无尽的哀思。鹿地亘的这封信札,记人记事细腻传神,而其“附件”更加珍贵,竟是鲁迅写给内山完造的亲笔信,在近年所见鲁迅墨迹中,尚属首次发现。与日本收藏界多有联系的媒体人沈琦华介绍,去年初,鹿地亘的一批文献资料被日本藏家整体收购,这封珍贵信札正是在其中发现的。这批文献“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旧址第一次公开展出,既是一段特殊友谊的见证,令人触摸到当时进步文化人士交往之“温度”,同时也是上海和虹口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篇章。
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展期至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