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寿山石的两个“第一次”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18

最近,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创造了两个“第一次”,从而使寿山石雕与篆刻这两个艺术门类在“中国印”的概念下,真正交融在一起。

10月下旬,作为中国乃至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西泠印社,在其举办的第五届篆刻艺术评展中,首次增设印钮(薄意)雕刻评展,在全国各地数百名雕刻家的“竞技”中,寿山石雕界“大获全胜”,入展的17名作者除4名外,均来自福建,而我省的刘爱珠、潘泗生、何马更是将评展所设的3项艺术奖(印钮1名,薄意2名)一举包揽。与此同时,应西泠印社之邀,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寿山石研究会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寿山石印章艺术展》,这是长期处于民间工艺美术性质的寿山石第一次步入篆刻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篆刻家刘江先生观展后大为赞赏,给出了“寿山石印钮艺术,天下第一”的评价。

在此之前的国庆黄金周期间,省寿山石研究会组织55名篆刻家的作品,与寿山石雕刻师的最新力作一起,在省博物院举行以《寿山石中国印》为题的大型展览,社会反响热烈,这是篆刻艺术第一次被纳入寿山石文化的范畴。

两个第一次,是寿山石艺与篆刻艺术两次不同角度的“邀约”,是充满企慕与憧憬的双向融合。

印者,信也。《说文解字》对“印”的解释是“执政所执信也”。数千年来,印章一直是中国官方和平民的重要信物。元明以前,多以金属、玉等坚硬材料制作印章,元朝末年,画家王冕首创以“花乳石”刻印,引起中国印文化史上最关键的材质革命。文人和书画家争相仿效,蔚然成风。从此,进入印章史的“石章时代”,柔而易攻,鲜丽通灵的寿山石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材料,而篆刻艺术也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诞生了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明清流派印。

然而,长期以来,寿山石艺与篆刻这两门艺术虽然相互关联,但以各自的轨迹和步调向前发展。寿山石雕刻家运用圆雕、浮雕、薄意等技巧,创造出古兽、人物、翎毛、鱼虫、花果、山水等不同题材丰富多彩的钮饰作品,但始终停留在工艺美术层面上,没有与篆刻艺术真正交融。而篆刻家往往更注重于印面、边款的“平面艺术”,尚未从“立体”的角度将篆刻与钮饰之美统一于“印学”之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印”确定为奥运会徽,向世人昭示印章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无疑将成为印章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契机。将印钮艺术与篆刻艺术交融于印文化,统一于“中国印”,寿山石界与篆刻界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

据省寿山石研究会会长陈石介绍,今年5月,他们在上海举办寿山石雕与漆艺展,几位西泠印社负责人看完展览后很受触动,希望福建方面能够组织一批代表作品参加西泠首次推出的印钮艺术展评,并举办寿山石印章艺术专题展,双方一拍即合。从10月22日起为期9天的寿山石印章展在杭州引起不小的轰动。

记者了解到,福建省寿山石研究会已经于今年初正式成立了篆刻艺术委员会。10月份的钮雕、篆刻联展,引起了省内篆刻界的瞩目。在此基础上,研究会准备以展览创造互动平台,吸纳篆刻家入会,逐步将篆刻艺术融入寿山石文化。

西泠印社本届评展组委会在关于为何增设印钮展评的答记者问中,提出西泠是一个印学团体而不是篆刻社,应立足于“印文化”的大理念,广泛涉及印材和印钮雕刻研究。下一步,他们准备成立印石专业委员会和印钮艺术委员会。

当陈石、林勋等寿山石研究会负责人拜访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镰时,陈说:“寿山印钮与西泠篆刻,要强强联手”。

“蜜月期”,才刚刚开始。

福建日报2004-11-18讯 记者 何光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