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宝贝”长啥样
19日,13项文物被列入厦门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13项文物中有许多是市民所不熟悉的。这是些什么样的宝贝?昨日,记者探访了其中的6处文物: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八卦楼、林祖密故居、美国领事馆旧址、魁星山摩崖石刻和大清厦门一等邮局遗址。
探访这些文物,花了好大力气,一路打听才找着。即便是老厦门人,寻访起这些故地也得花上点心思。这些文物并不起眼,藏在城市中间,巷子深处,不经意被人发现,才以不凡的背景和历史惊艳世人。它们,都是厦门城市发展进程中驻留的文明,见证过去的辉煌,记载下曾经的历史。如今,当时光退去,它们成为文物,留守百年。
一座城市是需要文物的,有了历史,才更显大气而深厚。厦门,因为这些文物蕴藏住更为厚重的积淀,无论历史,还是人文的。
第一站:鼓浪屿
■林祖密故居
故居常常是因为人而生动,林祖密故居便是如此。
在鼓新路67、69号,落在我眼里的是两座破败楼房。大门已经没有,只剩两根石柱孤零零立着,一株苍老龙眼树倚在石柱旁。走进庭院,满地落叶,枯黄着,院里一株高大杨桃树,落下的许多熟透杨桃,也早已被风干。旧居是砖石木结构的西式楼房,大、小两栋,占地678平方米。楼房早已没有住人,损坏较为严重,冷清而孤寂,房内和院子里杂乱堆放着旧家具,楼房周围还有些凌乱的搭盖物。从一楼窗户看进去,蜘蛛网覆着灰尘挂满墙角。窗台石缝里长出的木瓜苗,青翠着。
旧居主人林祖密是台湾彰化人,辛亥革命后第一个恢复中国国籍的台湾同胞,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在闽南一带从事民主革命,任陆军少将,1925年被军阀刺杀身亡,时年48岁。如今人去楼空,只剩院内那株曾陪伴林老经历革命风雨的老杨桃继续守着四季花开花落。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
在鼓新路57号绕了一圈,在70多岁骆大爷的指点下才看见摩崖石刻。石刻惊现于一块硕大石头,幅高8.5米,宽6.6米,阴刻楷书352字,镌刻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石刻由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撰文,记载了他在鼓浪屿整修战船、募款兴修三和宫并率师进攻蔡牵起义军之事。蔡牵台湾起义是清代嘉庆期间的一件大事,迫使清政府调集数省兵力才将起义镇压下去。石刻,刻下了那段台湾历史。
石崖上有许多连成线形的小孔洞,据骆大爷说,当年日本人在石崖上凿下这些洞,想把巨石搬走,但因为这是文物,凿石行动被勒停。石崖旁,一株280年古榕蔽天遮地,须藤缠绕,沿石壁垂下。风吹过,垂藤飞扬,疏影而动,簌簌而响。石崖和古榕周围用铁栏杆围绕而起,人无法入内,里面的草木便长得葳蕤繁盛。
石崖上有个两层小楼,当年曾经是英国银行。骆大爷说,石崖旁原来还有个三和宫和祀妈祖,鸦片战争后被破坏了。
■八卦楼
鼓新路43号,厦门博物馆,八卦楼便藏身其中。
八卦楼坐西南朝东北,砖混结构三层西式建筑,还有个地下室。楼成长方形,建筑面积4623平方米。八卦楼最引人注目的是82根圆柱组成的柱廊和顶层10米高的红色圆顶,恢弘而大气。进入八卦楼内部,真正明白取名“八卦”之意,楼房布局按五行八卦而建,中西合璧。在楼内说话,回音震荡,中气浑厚。
1907年,台湾人林鹤寿定居鼓浪屿后便开始建楼,然而耗资巨大,楼还未建成他已破产,只好远走海外,终身未归。1920年,日本人续建完成。八卦楼几经沧海,1924年成为日本旭瀛书院,抗战期间成为难民收容所,抗战胜利后成为厦大文学院新生院,解放后作为中医学校、工厂。直到1983年,辟为厦门市博物馆,八卦楼才最终找到最适合的归宿。
如今,作为博物馆主楼,八卦楼内藏宝无数,海外查获走私文物、国际礼品等。八卦楼正门前,11门古炮一字排开,气势非凡。
八卦楼成为鼓浪屿景观线上的标志性建筑物,近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鼓浪屿邮票将其列为首枚。
■美国领事馆旧址
三明路26号,大门口一株140年古榕映衬“美国领事馆旧址”的铜牌,诉说曾经的记忆。古榕与领事馆同龄,随岁月而长,慢慢老去,成为文物。
领事馆为西式二层楼房,底层为地下室,双坡红瓦顶,并设观景天台。楼房正面,四根白色通高大廊柱,上方白色三角形山墙。整座楼以红砖为墙,占地6300平方米,呈“工”字形。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领事馆被日军封闭;1948年,美国政府关闭领事馆,馆楼借给菲律宾驻厦领事馆使用;1979年,又改为省海洋研究所。
如今,领事馆成为永顺宾馆,来来往往的游客便常在住宿的同时,遥想当年,回味领事馆年代久远的故事。
第二站:厦门岛内
■魁星山摩崖石刻
中山公园内,南部主景山。从公园南门而入,过逸趣园,穿曲径回廊,经碧波水塘,循石阶而上,魁星山便豁然眼前。
魁星山又称崎山,属清代兴泉永道署衙门范围,于是,山上石刻便多为历任道尹书写留下。不大的山体,共有11幅石刻。绕到山体侧面,目光一下定住,“万壑云根”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撩人目光。每个大字都一米见方,旁边一株遒劲古榕,根须盘绕大字,延伸上石阶。古雕古榕相息相生,浑然一体。“万壑云根”四字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度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尹周莲题写。此外,“山林逸趣”“鸿雪”“博爱”等石刻各成风格,和山体交融。其中,两度任福建兴泉永道道尹潘骏章于同治十年(1871年)题写的关于1841年英军强占兴泉永道衙门的石刻,成为最具历史价值的一幅,刻录下活生生的地方史记。
■大清厦门一等邮局遗址
海后路58号,正对着鼓浪屿。坐车从轮渡经过,张望窗外,都可以看见“厦门一等邮局”几个大字。曾经的建筑早已消失,但遗址仍存,后人按照原来的建筑风貌重新改选装修,恢复出当年景观。
邮局楼高6层,大门两侧上方两张大清龙票讲述出中国邮政发展历程。半圆形大门,门楣双龙戏珠,下方八根石柱,石基上刻着16张大清邮政发行的半分、1分、9分各种不同面值的邮票。整个建筑方方正正,远看呈邮票形状。
大楼始建于1896年,光绪皇帝御批开办大清邮政官局,并设在海关总署内,成为中国近代国家邮政的开端。1891年,厦门大清邮务总局正式开办,成为全国最早开始对外营业的邮局之一。厦门及至中国邮政百年的历史,由此而存。
海峡导报2004-11-21报道 记者 詹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