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采风:延祥,一方人文“化石”(图)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6


风光不再 风景依然

  曾经的辉煌躲藏在荒僻山野,路难行。一年前到宁化,时逢雨季,越野车也进不了延祥,只好作罢。这回风和日丽,崎岖12公里,三菱越野跑了近1个小时,总算颠轿似的来到宁化、清流、归化(明溪)的交界。延祥,给人的第一感觉:平淡的山村农舍包裹着往昔的记忆——残垣断壁、朽屋老宅。但是,沿着古老的石板小道走进深处,却遗憾留给延祥的时间太短。走过延祥,太仓促。

我们看到了明代的青花瓷盘、釉花水缸,一个简洁清爽,一个细描精绘。我们见到了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楹联,却没来得及找到“扬州八怪”黄慎的书画真迹。那是先人留给延祥的财富。古牌匾比比皆是:“代有文豪”、“学绍金华”等等,苍老中还在讲述着前朝的故事。老楹联随处可得:“师门三尺雪,相府四知金”、“世泽启衔环,永念阴功燕翼。家声传立雪,毋忘理学渊源。”斑驳里依然散发着往日的书香。赶考途中的家书,字里行间是艰辛的追逐。雕梁画栋、飞凤游龙,数百年尘埃不能遮掩曾经的衣锦风流……

古老的石板小道上,苍凉的青砖门楼里,是村民对先祖的念想,是现实对已往的神驰。溯源千年,宋天圣太平年间,官家后裔刘东升携家眷避乱到此,垦荒立业。200多年后,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后人杨五九路经此地,见瑞鸡玉兔,以为吉祥,便垒灶架梁而居,更名丁贵坊为延祥,沿袭至今。伊秉绶的对联“先代擅文名云路已舒骐骥足,后昆传学业梧冈多有凤凰毛。”也许应验了杨五九对瑞鸡玉兔的选择,对延祥的选择。

然而,延祥名传至今,辉煌不再。十几公里颠簸的崎岖山道,延祥村古老的石板小径,只有文人墨客稀薄的脚印夹杂在村民的足迹里。当年流传在村民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苏杭,只有延祥”的自豪,已经不再。从村民记忆里最豪华的古厝,到杂草丛生、魔芋拥塞的老宅,我们看到的是坚决的遗弃。从刻意藏匿的牌匾、楹联,到不愿示人的家传字画,我们又感觉到一种对文化沉淀的留念。走进延祥,是先祖的选择。走出延祥,是后人的追求。走过千年的延祥,是客家人苦苦寻找的人文“化石”。            

     
          前人留下了众多的精美木雕。

    

         高一点三米的釉花大瓷缸(明)

   

            青花瓷盘(明)

   

          如此牌匾 比比皆是

             

           伊秉绶题写的楹联。

      

           赶考途中的家书(局部)

 

              房梁飞凤

福建日报2004-11-30刊载 肖东 文/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