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本网特稿:一个导游对三坊七巷的情与愁(图)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3


正月后街灯市

   我是一个福建导游,90年代初期在福州一家酒店当门市散客导游时,接待的多为欧美游客。每回带着他们去参观林则徐祠堂时都要从南后街穿过,店家门口那串串红灯笼总是能吸引他们热烈的目光。特别到了元宵前后,南后街两边造型各异的花灯汇成了两条红彤彤暖洋洋的灯带,每每引得外国游客发出由衷赞叹。于是我在为外国游客设计半日游行程时有意识地加了一项“LANTERN STREET”活动。我常常说服他们租一辆自行车,骑着车悠闲地看一看这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个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游客们表示出的兴趣远远要比在参观例行景点时浓厚得多。那时的我,初出茅庐,对职业充满热情,但所能带给他们的也只是看看“米家船”的字画裱褙,那是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中国艺术;一位来自悉尼的画商兴致勃勃地说:“多么奇妙的技巧,这是我这次旅行最难忘的经历!”;我带着游客穿过排排的红灯笼,他们看着店家卖的香烛牌位佛龛,那是他们印象中热闹喧杂的中国;我引领着他们在木捶声声中观看扁肉燕的制作,这总能吸引他们热情瞄准的镜头和好奇关注的目光。一次,我引几位美国客人从乌山俯瞰三坊七巷,看到夕阳中那层层叠叠的的风火墙,他们感叹道:“真出色,象大海上的波涛”。外国游客对这条古街的兴趣,更多的是为着这里有许多他们认为很“中国”的东西,他们有他们更愿意看的“风景”,那就是“古老的福州,本色的生活”。为着他们热情的目光,我因此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还缺点什么。

(左图:三坊七巷里隐藏着众多名人故居)

    1996年我到旅游公司当了一名职业导游,带团之余我喜欢上了拍照。1997年的正月十五我和妹妹到南后街买花灯照相。我们边走边拍,穿过衣锦坊的牌楼,经过一扇扇朱门,这时我猛然发现,带了这么多年的旅游团到南后街参观,我怎么就忽略了这一座座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宅!在这一年里,我开始在这些老宅里转悠,用心地搜集着一点一滴的有用的资料。这里虽然古屋众多,但大部分是私家宅院,有的大宅子里住着好几家人;许多人家秉承书香门第的儒雅敦厚,热心地为我指点院里的一草一木;而有的宅子则哪怕好话说尽,也常被人轰将出来。这里的酸甜苦辣,不一而足。有一年,我接待了台湾一所大学的两位古建筑专家,他们专为福州而来,在他们的专业指点下,我相信有一天会把三坊七巷介绍给更多与它有有缘的游客,而这一片街区像一本厚重的书,打开一扇门就是阅读一段的历史,让浸淫其中的我百读不厌。(下图:深深小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1998年我接待了一批台湾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周多的“唐诗之路”的漫游,在每天与游客围绕不同专题的中国文学交流后,游客们对我所介绍的福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即决定组团重游福建,为此我开始考虑如何组织新的线路。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坊巷中穿行,找景点,找停车位,找三轮车,找集合地点,甚至找厕所,哪里要向游客重点推荐,哪些要让游客避开,哪里可以让游客购物,我都一一认真考虑。后来市旅游局的各位领导充分肯定了这条线路的组合。受到这些鼓舞后,我如期带着24名台湾游客进行了游览,市旅游局还专门组织人到这条线路考察,使我得以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掌握了更多的导游资料。从1999年到现在,我接待了台湾许多高校的学者,多年的累积使我对这条线路的实际操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下图:一些宅院里可感受当年闲适的生活)

    首先,三坊七巷的团体导游业务与散客导游业务差别很大,这缘于三坊七巷附近建筑格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南后街路小车多,高头大马的旅游车常常会造成交通堵塞;第二,此地景点分散,20人以上团体一路步行恐游客掉队;第三,虽然古屋众多,但大部分为私家宅院,别说是团体游客,笔者踩线也常被人不友好对待。再者说,私家住宅,哪怕主人好客,毕竟也不能等同于游览景点。因此只有用18座位以下车辆的团体比较好操作。选择的景点一般只安排林觉民故居与林则徐祠堂,而其他的坊巷种种如名称的由来、名人逸事、建筑特点、街巷间流传的趣事可以再娓娓道来……虽然能进入的景点还不多,但是加上近阶段的整治,整洁的坊巷,悠久的历史还是能让游客觉得“有看头”。导游要有意识地引导游客注意路边打制肉燕、烤制光饼的小店,弥补能参观景点少的不足。我认为,如何针对游客的兴趣做好三坊七巷的导游工作,应成为福州导游们基本的课题。

(右图:这里曾经内河环绕,小桥纵横)

    在上海有一条多伦路,三十年代许多文人寓居于此。如今,这条路经过保护和改造,成为一条别具风格的文化街,名人的故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那众多的名人塑像也成为一条耐人寻味的风景线。在北京也有出了名的“胡同游”,旅行者可以雇用黄包车钻胡同走小巷,看的不就是那些有故事的名人故居、有看头的四合院和北京民众的“众生相”?福州的三坊七巷当有异曲同工之妙趣!前人曾经留下“北有琉璃厂,南有南后街”的感叹,因为南后街曾经有许多书铺,许多文人多以来此搜集珍本、善本为乐。现在这样的书铺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售卖廉价服装的小商铺。北京的琉璃厂仍是古玩爱好者和旅游者心目中的“文化街”,而南后街呢?做为一个热爱老福州文化的导游,我既欣喜地看到政府对于这片历史街区愈来愈有力的保护措施,也充满热情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可以成为福州旅游的一大热点。


老宅的大树至今还探出头来荫蔽后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