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为本周开幕的郑和下西洋学术会研讨主题人物之一
本周开幕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称是:“郑和、王景弘:从海峡西岸走向世界———福建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王景弘,一个许多人陌生的名字,跃然成为这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的研讨主题人物之一。王景弘是谁?王景弘在郑和下西洋中有哪些作用?
昨天下午,记者通过省交通厅牵线搭桥,找到了全国第一个王景弘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木旺。他是王景弘老乡闽西漳平人,现任漳平市旅游局局长。这位王景弘研究专家,在电话里向记者介绍了王景弘的故事。
王景弘是谁?
王景弘在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与郑和同为下西洋正使。曹木旺介绍说,王景弘老家在明代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福建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早年他入宫为宦。因参与明成祖“靖难”夺嫡之战,所以受到信任;后拥立皇储有功,荫及子嗣。他与郑和一样,深得明成祖、明仁宗和明宣宗的重用,共同掌握宫廷内务。王景弘还多次主持宫殿、寺院的建造修葺,极有建筑才能。在第七次下西洋前,他还得到明宣宗的赐诗。当时内臣能得到皇帝的赐诗,是极大的荣耀。王景弘与郑和一样,同为下西洋正使,作为领导人之一,参与领导了七下西洋。
历史上原来长期把王景弘定为闽南人,省社科院著名历史专家徐晓望后来考证出王景弘是漳平香寮村人。在此之后,又由曹木旺考证出王景弘的出生地,并找到了他出生时的地方———香寮村许家山。在2002年10月于南京举行的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曹木旺提供的论文即是《王景弘籍贯考略》。
王景弘对七下西洋有何贡献?
王景弘自1405年起,随郑和共同率领船队成功七下西洋。曹木旺说,王景弘在船队负责统管航海技术方面的事务。在集结船队下西洋出发前,王景弘负责在福建督造和征集船只,负责航海技术人员的甄选工作,负责船队的给养补充和对外贸易货物的采购;在航海的过程中,他负责航海路线的确认、行船的方向、速度的把握。他和郑和一道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七下西洋壮举,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向海外诸国传播了中华文化,建立了友好关系,影响至今仍在。曹木旺介绍说,史学界一致认为,王景弘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逝,王景弘率船队安全回国。1434年,为给死于中国的苏门答腊使者报信,王景弘再次奉命下西洋,这是王景弘第八次下西洋。
王景弘死于何地?曹木旺介绍说,虽然辞海上说王景弘死在海外,但厦大已故著名教授庄为矶在其所著的《二正使猝死考》一文中,分析推断王景弘还是有可能死在国内。海内外是否还有王景弘古迹和传说?
曹木旺介绍说,王景弘老家许家山已成了废村,但古村里还保留着许多残垣断壁。在漳平还找到了王景弘的十余位族亲,但其至亲直系后人至今没有下落。在龙海市角美镇鸿渐村有一个“二宝宫”,供奉着郑和与王景弘神像,其中红脸的是王景弘,黑脸的是郑和。在印尼三宝垄有一王景弘墓。
曹木旺还介绍说,由于王景弘七下西洋的深远影响,在今天东南亚和台湾还流传着有关他的许多传说。《台湾志略》载有王景弘在台湾用药水为土番治病一事;台湾《凤山县志》也载有王景弘在山上种姜,让百姓采用以治百姓一事。陈伦炯的《南洋记》也有王景弘在七洲洋呼鸟插箭、指引航向的传说,清人郁永河《裨海记游》和黄叔敬的《台海使槎录》都有记载。王景弘还撰有《赴西洋水程》一书,成为不可多得的航海资源。
福州晚报2004-12-13报道 记者 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