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宁德:闽东也有“西双版纳”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952

来自周宁原始森林与古村落的调研报告

2004年4月9日至11日,我们带着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课题,得助于宁德市和周宁县各级领导同志重视,对周宁县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尤其对原始森林与古村落的状况,进行了选择性实地考察。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获得一个全新的认识:闽东也有“西双版纳”;周宁有条件成为福建的第二个“武夷”。这里不仅有“天下奇景‘九龙漈’”、“中华奇观鲤鱼溪”(本报曾作过详细报道,这里就不再介绍),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美景,有待于我们去领略———

一、神秘的蝙蝠洞。

4月10日上午,周宁县旅游局局长肖传圣、县委办副主任郑家志、礼门乡党委书记刘建忠等同志与我们一道前往盘龙溪蝙蝠洞考察。

早在1998年,退休老干部李克庭自发地探寻礼门乡的旅游资源,发现了蝙蝠洞。蝙蝠洞,又名九龙石窟,地处一长约3公里的盘龙溪的上游。如今公路已经通到谷口。我们逆溪流徒步而上。峡谷青山绿水,流水淙淙,瀑布成群,花奇果异,风景绝佳;空气特别纯净新鲜。在这种环境中沿着崎岖的小路行走,是最好的健身运动。

我们行至一个巨大的天然石洞跟前,溪水从洞中哗哗流出。洞口形状奇特,被人们喻之为“生命之门”,十分形象。这就是蝙蝠洞口。老同志李克庭作向导,让我们登筏驶入。

进入蝙蝠洞内,一片漆黑。借助于向导的手电筒,可见洞内巨石相叠,洞中有洞,如入童话世界。蝙蝠洞岩奇洞幽,出洞之后又是一番天地。只见古树参天,怪树倚壁,鸟语花香,整个景区保留着天然未凿的原始美。一位南京地质大学教授实地考察之后,曾留言称:“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奇形怪状,莫名其妙。”

考察蝙蝠洞之后,我们沿盘龙溪原路返回,顺道访问溪边一座古村———溪山村。该村四周景色秀丽,到处可见古树、竹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离村不远的溪边山坡上,生长着数十棵古老、粗壮而高大的枸栗树。据介绍,这是原始生态的一种表象。这深山老林里的古老村庄也颇有特色。村边一座古旧的廊桥,村内有当年抵御匪盗的炮楼建筑。中午时分,村干部热情请我们吃饭。在这远离城市喧嚣与工业污染的小山村里,品尝着远离污染、原汁原味的家酿酒和“土菜”,可称为是人间一种美好的享受。

 二、气势磅礴的“福建第一峡谷”
  10日下午,我们又驱车沿着半山腰的简易公路顺着溪流下游方向行驶,沿途不时停车观察后垅大峡谷。万丈深渊般的谷底,有一条名为“后垅溪”的溪流,蜿蜒曲折;两岸群山极为险峻,整个峡谷气势宏伟,真可称为福建第一峡谷。

据介绍,后垅溪流域位于礼门乡境内,为鸳鸯溪下游,霍同溪上游,全长30多公里,最宽处达100多米,最窄50米,水量大,落差达800多米,是礼门乡与屏南县的区域分界溪流。后垅溪流经礼门乡的陈哨、秋楼、溪山、山头、首洞、梅度、后垅等7个行政村,其中,后垅村是典型的革命老区。沿线总人口6000多人,至今大都维持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栖”的原始耕作习俗。

后垅溪流域的原始森林植被主要为灌木林地,覆盖着全长30多公里的沿溪两岸,面积达8万多亩。在整条后垅溪流域分布着红豆杉、银杏等珍贵树种。目前,整条流域的原始森林植被保持相当完好。

在该流域的原始森林中,出没着猕猴、鸳鸯、白鹭、白鹤、画眉、野猪、山羊、山麂等珍贵动物。当地干部说,这里还有一些尚不知名的野生动植物,有待专家考察。

后垅“大峡谷”可与礼门乡后垅溪流域其它生态旅游景观串在一起,如八闽首景“滴水岩”、陈哨“鸳鸯溪”、溪山“蝙蝠洞”、平坂山“鬼岩洞”等,形成生态旅游一条链。后垅溪是周宁县唯一一条最长、最宽、流经村庄最多的溪流,所蕴含资源也最丰富、景点最多。后垅溪与后垅大峡谷显然具有重要的生态旅游与科考价值,但目前尚处于未开发状态。这里还有许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尚待人们进一步去揭密。

三、原始森林地带的典型古村落

  我们随后来到后垅溪的下游。后垅村就在附近,该村位于周宁、宁德、屏南三县交界,是省计委的扶贫挂点村。

徒步前往溪水对岸的后垅村,必经一座廊桥。此桥名“后垅桥”,建筑风格独特,工艺高超,飞架于溪谷悬崖峭壁之上,蔚为壮观。据记载:后垅桥(原木拱桥)于清朝乾隆、咸丰年间多次修建,1921年被毁,1964年再建。

据龚迪发先生考证,后垅等村,尤其是秀坑村,居住着闽东赫赫有名的建造木拱廊桥的世家。秀坑村是礼门乡后垅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人口300多人,多为张姓。祖先由河南迁入福建。从清乾隆年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200多年中,秀坑村张氏家族都在造桥,闽浙交界山区的许多县、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龚迪发:《周宁造木拱廊桥工匠初探》,《周宁县文史资料》第十三辑,200212月编,第9-20页。)

走过后垅桥,我们沿着一条河卵石古道来到后垅村。该村坐落后垅溪畔,整个村庄几乎没有一座现代建筑,均为古朴风格的土木建筑。村里有一座清代建的祠堂,保存完好,祠堂前有一对光绪年间造的石狮子,造型独特。

四周风景格外迷人。在村头,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树旁有一座小石拱桥,榕树一条碗口粗的树根从桥面延伸而过,桥与树已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拱桥下淙淙流淌着清澈的山涧;拱桥旁,一条石磴桥与之并行穿溪而过,成为跨溪进出后垅村人、畜皆可行的通道。石桥小溪、绿树青山、鸟语虫鸣,笼罩在夕阳余晖与袅袅炊烟之中,这是当今难得一见的田园村口风光。我们情不自禁地称这幽雅景观为“小桥流水”。

溯“小桥流水”的上方往后垅南山攀登,秀坑自然村就在高高的山坡上。行至半山腰,路旁出现一处绝景———几十条粗大的古藤密密麻麻地悬挂在古树林之中。此景几乎让我们目瞪口呆: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古藤家族,这是多么典型的“枯藤老树”!

后垅村版本的“小桥流水”与“枯藤老树”很有自己的特色,日后将吸引许多摄影家和美术家慕名而来。

沿着弯弯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秀坑村。这是个隐藏在深山老林、溪涧幽幽的小山庄。村民住宅全都倚山而建,错落有致。村里的鹅卵石小路纵横交错。在这里,完好保存了当地古代村落建筑的文化与艺术。

这里世代淳朴的村民一直保持着习武健身的传统,村里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相传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后,召集兵马围剿少林寺。福建泉州南少林高僧铁珠和尚得幸逃脱,逃至屏南三峰院,隐姓埋名在此授艺三年。一日铁珠和尚云游经过后垅秀坑村,被这里倚山临水的秀色所迷,在秀坑村逗留了三个月,并向村民传授少林南拳的分支———虎桩拳。虎桩拳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18代传人,出过许多武艺高超的人才,名传闽东、闽北各县。

晚上,我们在后垅村干部家中就餐,饭后观看了该村南少林第16代宗师表演少林虎桩拳。当晚8时半我们才离开后垅村。在朦朦夜色中,依稀可辨四周巍巍群山的身影。在这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喧嚣,一切自然静谧,给人一种完全与世隔绝的感觉。在城市久住的人们,若有机会来此体验一下原始森林古村的夜晚,绝对别有情趣。

 四、猕猴鸳鸯自然保护区

4月11日上午,肖传圣、刘建忠、黄郑松等同志与我们一道前往后垅溪中段———猕猴鸳鸯自然保护区考察。汽车在距离该自然保护区约3公里处停下。接着,我们沿着一条古道徒步翻山越岭约一个小时,终于抵达这神秘的峡谷深处。我们站在高山之巅,脚下即是悬崖峭壁。远方尽是崇山峻岭,大小溪涧纵横,峡谷交错。远处,一条瀑布酷似由天而泻,一座山岩从顶到脚石壁开裂,形势险峻。漫山都可见到红豆杉、枫树、古梅花、桂花、古老松树林和许多平时罕见的树木。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有几棵特大的古银杏王,树干直径1米多,树龄虽已苍老,却枝叶繁盛。据记载:该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特殊,海拔高低落差悬殊,境内物种以其特殊的生长方式不断衍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一些原以为灭绝的物种得以重新发现。这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动物迁徙的栖身地、繁殖地。每年秋后,鸳鸯鸟成群飞来此地越冬;平日则水鸟野鸭结队于此寻鱼觅食、点水嬉戏。山上猕猴成群,多时一山有数百只。林间百鸟争鸣。此时正遇春天时节,到处山花烂漫,万紫千红。

返回的路上,我们顺道观看了滴水岩———九龙石窟风景区。该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是历史古迹与自然风光的有机结合体。滴水岩原称显圣岩,位于周宁县城西南29公里处,离礼门乡礼门村西南二里处。岩壁宽300余米、高200余米,形似巨狮横卧。岩壁半腰有天然石洞。宋时始辟为佛地。明景泰三年(1452年)在洞内兴建大雄宝殿,至今保护完好。洞口有“八闽首景”石匾一方。数道岩泉飞奔而泻,飘洒空中散作纷纷扬扬的点点水珠,形似珠帘,游人进洞,必经淋浴,故得名“滴水岩”。

 五、石门山下的古豪宅群

4月11日午后,我们前往石门山景区考察。该保护区面积4平方公里,现由李墩镇保护。石门山嵯峨挺拔,山峦起伏,东西走向延绵3公里,中段岩嶂断裂一缺口,二石高出地面80余米,相隔100余米,石壁如削,两片对立,远看极似石门,故称石门山。该景区峰奇洞幽,怪石嶙峋,村人以其神态各异命名的有老虎岩、老君岩,纱帽岩、锣岩、三层嵯岩、石笋、旗山、田螺岩等众多自然景观。

山脚下有一个名为楼坪的古村。该村以民居豪华而闻名遐迩。大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宅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石门楼。房屋为清代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三进四扇两透组成。大门分正门和偏门进出两种格局。

民居大门多为大型青石“石门倚”,其横额、大门石方柱均雕刻有人物、图腾等。该村民居集石雕、石刻、泥雕、木雕、名人题匾、书法之大成,是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和古代艺术的宝库。

宅内中堂普遍都有匾额、对联,大部分是主人做寿时请清代名家题写的。其中有礼部尚书陈宝琛、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学荼、工部尚书闽浙总督福建巡抚许应骏等许多高官赐题。

村中还有一座豪宅,设有炮楼,颇有观赏价值。

村里文物随处可见,村民自觉保护文物。据村民反映,他们对文物盗窃深恶痛绝,但有时也防不胜防。

结语:周宁可与武夷相媲美我们虽起早摸黑、马不停蹄地整整走访了三天,仍然还有许多重要景区未行———其中包括:芹山湖,面积7.8平方公里,为华东区第一高山天湖,沿湖有千年古刹灵峰寺等景观;仙风山省级森林公园,拥有万亩森林、千亩草甸,海拔居华东区之冠;官山保护区,面积5平方公里,景区以金钟挂梁寺为中心;灵峰寺,保护区面积3平方公里,位于纯池镇禾溪与桃坑两村之间的灵显山麓,禾溪与桃坑两古村都有厝桥、古民居;方广寺,位于玛坑乡首章村后2公里处,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平麓祖师创建方广寺,后经明万历年间扩建,清雍正、嘉庆年间两次重修,寺庙雕梁画栋,具有元代建筑风格,等等。周宁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令人惊奇。

仅就我们所见所闻,就足以产生这样的认识:周宁确有原始森林与古村落资源;闽东也有“西双版纳”。远远出乎我们预料的是:周宁原始森林地带生态环境是如此的优美;山区古老自然村落保存得如此完整;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如此富有特色。无论从旅游资源观赏价值、游憩价值或使用价值,从其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的角度上看;或从其物种珍稀、景观奇特,从其资源保护的完整、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上看;还是从资源总体开发前
景等方面来看,周宁均可与武夷相媲美。周宁依山近海,气候宜人,资源得天独厚。可以展望的是,周宁等地的生态环境将给三都港的开发带来积极影响;周宁将成为宁德(三都港)、福州、温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特别迷人的后花园。周宁独特的资源优势,也必将为福建发展成为旅游大省大增光彩。

有理由相信:周宁将成为中国旅游胜地。

(注:作者系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

新闻链接——

福建也有自己的“周庄”(图)

闽东日报 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