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戚颖璞
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成果“国和一号”产业链,今年将实现整机100%国产化。这是记者从昨天在沪举行的“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第二届会员大会暨党建联盟成立大会了解到的最新动向。
“国和一号”是我国最先进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由上海核工院牵头研发设计,并承担全厂建设总承包任务,当前已实现自主可控,可规模化建设。自2008年启动开发以来,“国和一号”历时十几年科研攻关,其间涉及600余家单位、3.1万余名技术人员,可以说是集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和产业创新之大成。
“总的来说,‘国和一号’产业链技术、产品、产业迭代升级发展大循环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上海核工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国家电投核能产业创新中心主任颜岩告诉记者,目前已完成非能动余热排出阀、1E级磁浮子液位计等11项国和系列整机设备国产化攻关,2023年将实现整机100%国产化能力。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国产化攻关按计划推进。
同时,大型非能动核电厂安全性和经济性持续优化提升,一体化供热堆、多功能同位素生产堆等新型号、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全面推进;三门、海阳、廉江6台CAP1000机组核准建设,在运在建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机组达到12台,实现批量化建设;国产化应用带动技术和产品持续升级成效显著,新增12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地方“链主”等,央地协同推进非能动核电产业链大基地、集群化发展。
通过重大专项实施、产业链上下游15年协同攻关,“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顺利,各参建单位获专利、科技成果、软件著作权等方面奖项已达438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