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启秋
【人物脸谱】
雷启秋,男,畲族,75岁,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乡司前村人。
【感动理由】
20年前,雷启秋从乡党委副书记任上退休,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畲族山寨,发誓用有生之年抢救畲族山歌。从此,他的足迹踏遍全县30多个畲民聚居点,登门请唱,收集整理山歌。至今已抢救了1000多首山歌,并自费印制了一本精选山歌集,免费赠送给山歌爱好者收藏。
【感动细节】
从畲族中来回到畲乡小寨
11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光泽县司前乡司前村的李家坊,这是个畲族聚居的小山村,山头的一座小木屋就是雷启秋的家。
脸庞红润,满头白发,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俨然一副老学者模样的雷启秋正伏案写作。
得知我们的来意,老雷像遇到知音似的,又说又唱,满口都是他的畲族山歌。
“如今,山歌在不少后生眼里,已成了不屑一顾的土货。可我是骑在牛背上听着山歌过完童年,又是边干活边唱山歌过完青年时代,参加工作后虽然离开了小山村,但我忘不了那伴我成长的畲乡文化和畲乡山歌。”老雷告诉记者,他解放初参加工作,1983年8月,因病提前从乡党委副书记岗位退休。退休后,女儿想接他到城里一起生活,可他却拉着老伴往畲乡老家的山旮旯里钻。
和时间赛跑有生之年出歌集
老雷告诉记者,在该县的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人口最多,约有600多户,聚居在30多个山村,以雷、兰两姓为主。然而畲家山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特色已越来越难分辨,并逐渐面临失传。“畲族山歌都是祖辈相传下来,没有人重视抢救、保存,至今连一本手抄本都没有!”老雷说,“会唱山歌的人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我现在是在跟自己的生命抢时间!”
老雷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畲家山歌出一本书,出一本《畲家山歌集》。
老两口记性差自设场景掏山歌
退休回家那年,老雷已经55岁了,他把头一个收集山歌的对象选在了与他相濡以沫的老伴身上。老伴比他大3岁,出生在另一座高山顶上的畲民小寨子里。
“畲家人自古以来爱唱山歌,就像四川人爱吃辣一样。”老雷说。上山唱,下田唱,休息唱,男婚女嫁唱,正月拜年唱,除了闭眼睡觉不唱外,其余时间都是唱山歌的时间,山歌简直是畲家人的白米饭。
雷启秋想起妻子年轻时与人对歌的情景。那是一个亲戚的60大寿,吃完寿宴,屋外便烧起篝火,百余人围着火打畲语山歌擂台。一唱一对,从晚上一直唱到次日天亮,妻子把所有挑战者全部打败,荣登“山歌王”宝座。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不敢相信山歌有如此凝聚力———那么唱来唱去,竟能将上百人的心拴到一起,乐个大通宵!“在畲家人心里,山歌还是兴奋剂,劳动再累,日子过得再苦,只要一唱起山歌便显得苦中有甜;山歌还是催化剂,双方有隔阂,只要一起唱了山歌便随之烟消云散。”老雷说。
岁月飞逝,眨眼间老雷夫妇俩都年近花甲,一个老眼昏花,一个记性恍惚。老雷为了把老伴脑子里藏着的山歌掏出来,常常想方设法地制造触景生情的氛围,老伴唱一句,他记一句,记一句引一句。老伴劳动时,他捧着本子跟着;老伴忙家务时,他也拿本子跟着。
老伴弥留之际嘱托把山歌写出来
1998年初夏的一天,老雷的老伴在弥留之际,紧紧握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没能把所有的山歌唱出来,你可要把山歌的书写出来!
送走了老伴,老雷又奔走在司前乡和寨里镇的顶古庵、枫树垅、白石和秋竹坑等30多个畲民聚居点,向畲家兄弟姐妹征集山歌,宣传挖掘山歌文化的意义,还利用夏天纳凉和雨天休息时间,发动大家开小型赛歌会等。每到这时,老雷便忙得不可开交。又是鼓掌喝彩,又是做记录,实在记不下来,就用录音机录下,然后带回家逐字逐句记在本子上,常常一忙就是半夜。
从退休回乡至今,老雷搜集、整理、创作山歌已有20个春秋。现在他的案头已收集、整理、创作畲家山歌1000多首。他撰写的《光泽畲族山歌》、《光泽畲族渊源考》和民间故事《东瓜南瓜打官司》等近20篇民间文学作品已先后在媒体发表。
今年,老雷从他收集、整理、创作的1000多首山歌中精选了200多首,自己掏钱印了一本《光泽畲族山歌》。
海峡都市报 2004-12-21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