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园位于展进路1号,在福州仓山港头附近。由三栋灰砖小洋楼组成品字形建筑群,故名品园。
1797年的一天,拿破仑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他从大运河乘着两头高高翘起的小船,在圣马可广场登岸。
伟人的双脚刚踏进广场,他的眼睛立刻被瑰丽的建筑群震撼,他忍不住大声赞叹:“啊,这是全欧洲最美的客厅!”这位身经百战的军人竟脱下了军帽,深深地鞠躬———这个礼拜的动作,不是为了硝烟掩蔽下尸体堆成的山和鲜血流成的河,使拿破仑弯下头颅的,是精美的建筑、富足的城市和人民悠然自得的生活。
此时此刻,灿烂的文化成就征服了百战百胜的将军。
———福州,我们的城市,在我们眼里,它一直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人民的富足指日可待;福州的人民,也从来都懂得悠然自得地生活;但,它的精美建筑呢?
当有一天,世界都把眼光投向福州的时候,我们能给世界看什么样的城市风貌?
代表福州士大夫文化的三坊七巷已得到重视和保护,代表福州商业精神的台江上下杭也正筹划保护中,但,老仓山呢?那些代表福州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融历史的洋楼,难道仅仅因为历史只短短地百余年,就可以不加重视了吗?三坊七巷、上下杭、仓山洋楼,无论哪个都是福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块,我们无权把仓山剔除。
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1月,杭州人曾提出过把50年以上的老房子优先纳入保护规划,杭州的副市长杨戌标也表示过,在去芜存精的前提下,给“老房子发一道护身符”。我们相信,福州的有识之士,也正在着手挽回历史的脚步,在三坊七巷因此重生之后,我们盼望,在南北江滨,仓山的历史风情在老建筑群中能唱响精美的歌。
品园 我也曾跻身历史
品园我也曾跻身历史
看,品园的某些建筑特点多像英国伦敦的摄政王大街(中图)所采用的希腊复兴式建筑风格。
1月9日,阴天。
再次来到仓山港头附近展进路1号的品园,“品”字型的3栋灰砖洋楼,右栋已经封了门。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剩下些白发老人在流连徘徊。品园短短57年的历史,是我们两次从他们口中一点点挖掘出来,过了这个冬季,当他们迁往城市的别处,这栋正待拆除的建筑和它的故事,也将随风而散。
他们说,品园由3名木材商人所建,在1948年完工。盖好不久,即卖给当时的邮政局,旋即解放,品园收归公有,归仓山区房管局管理。
我们问:木材商人是谁?答说:“伊钜”。
熟知福州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伊钜”是林弥钜,福州著名的实业家。或者说,民族资本家。
林弥钜与福州的火柴业
林弥钜,长乐江田人。以从事木业逐渐起家。1920年,林弥钜开设康记火柴厂,日产两三磅(每磅6篓720包),规模不算太大,但林弥钜十分注重产品品质,所生产的火柴质量胜过别家,在本地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火柴厂实力日增。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进入了新的工业发展时期,甚至挤倒原有的外资厂家,1930至1933年期间,日商所开的火柴厂由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无法与本地火柴竞争,不得不停办,林弥钜此时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将其更名为建华火柴厂,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帝收购战”。
上世纪30年代,建华火柴厂投入生产“万”字牌火柴,产品逐步走向全国。林弥钜见到上海大中华火柴厂的“渔樵”商标,遂把“万”字改为“耕读”商标,进一步打开销路,几乎独霸福州市场。
抗日战争期间,工厂迁至南平,同时在大田、龙岩、光泽、永安等地设分厂。1946年,该厂迁回福州港头。品园所建地点因此就在港头附近。
1948年,是个什么年头?
在福州方志的大事记中,1947、1948年并不是个好年头。1947年2月,福州政府曾清查过户口,人口超过34万。这34万人在当年先是经历了鼠疫,然后是天花,接着米价狂涨。当年的物价上涨率达到41089倍。原先一分钱一盒的火柴,在1947年面值好几万。1948年,米价再度狂涨,1948年10月,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钱钞更如废纸。
1946年,随着抗战胜利回迁福州的林弥钜,在之后的两年中,所看到的经济衰颓局面令人扼腕。也许,正是源于对钞票不能保值的认识,林弥钜以商人敏锐的投资眼光,以手握木材厂之便,与另外两名商人一同盖起了砖木结合的3座洋楼,作为乱世中较为保险的投资。
解放后的品园
品园在1948年完工,盖好不久,即卖给当时的邮政局,也算是“堤外损失堤内补”———国民党通货膨胀给他所带来的损失,由品园的售价补回。这里,也是个比较有意思的因果循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弥钜要求公私合营,建华火柴厂于1951年并入华光火柴厂。林弥钜进入工商联合会任职。曾作为福州工业领头羊之一的建华火柴厂就此结束。而有意思的是,品园收归公有后,就是分配给火柴厂的70户人家作为公房租住,直到如今。
57年了,历经世事变迁的品园,将随风而去。
本文承文史专家曾意丹先生大力帮助,特致谢忱。
海峡都市报 2005-01-10 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