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泉州戏”面临的传承难题,有识之士试为“泉州戏”走出困境献计献策———
建议一:开设曲艺课程
高中生小徐说他不看梨园戏。“看不懂,连他们在台上唱些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看?”不过他还说,在他家里,妈妈也不看,但爸爸看的。“爸爸以前有学过一点梨园戏的常识,知道该走什么步,该唱什么腔,现在就越来越爱看了。”他说逢电视里面播放梨园戏,爸爸都看,有时还要跟妈妈抢台,世界杯吸引力都没那么大。
实际上,在泉州教育界,很早就有人呼吁将一些本地传统文化剧种写入《乡土教材》,但应者寥寥。近些年来方才有一些学校将“南音”引入课堂,但是一方面不普及,另一方面大多数也没能贯彻到底。现在的学生没有几个听得懂南音的。
有识之士提出,年轻一代喜好的断层,是造成传统文化失去市场的重要原因,而培养兴趣最好从学生课堂抓起。
建议二:借鉴团代班经验
团代班,就是让戏团代替艺校培养学员。有了学校教育,当然不能再回到过去团代班,那是倒退。不过,以前团代班的一些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
高甲戏团的吴团长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梨园和高甲的授课比较强调业务课。现在国家教学规定,要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通才,各种文化课的比重多了。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实际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是存在一定冲突的。这导致一些学员刚毕业时,戏团感觉“不大好用”。
高甲戏团正与泉州艺校协商怎样更好地招收培育学员。他们试图走这种模式:学生由艺校管,但经常到戏团里实践、练功,适当借鉴以前团代班的经验。他说,由于戏剧方面存在师承关系,每个老师都希望有弟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他们教弟子都会兢兢业业。学生不来练功,老师都会很心痛。在戏团里,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零距离接触。
除了在戏团里实践,学校的业务课也很重要。泉州高甲将派出一些艺术骨干和一些离退休的名师到艺校教学。据他了解,名师对授艺热情很高。
建议三:让新人尽快接班
说到泉州高甲戏的现状,吴团长有点感慨。他说:“泉州高甲戏团青黄不接,它的基础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每个艺术团体的发展是周期性的螺旋式发展,一个时期辉煌过后,就可能有一段低潮。泉州高甲戏团1991年曾经推出《大河谣》,轰动一时,之后便陷入低迷。
戏团的队伍结构老化。如果不赶紧招收一批新人来接班的话,过了几年,一批老艺人退休了,再加上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泉州高甲戏团将面临断层。
此次要招收的这批人有40个。他们将成为一个团体,有的组成乐队,有的成为演员。“招收这批人,泉州高甲戏团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他们来接班。”如果他们在德育方面没太大问题,艺术修为不会很低,毕业后都将被吸纳到高甲戏团工作。
建议四:收入要有保障
惠安高甲戏团的负责人谢先生说,高甲戏团要靠演出来盈利,这样戏团里的演员工资和奖金才有保障。2004年,惠安高甲推出新剧目《观音传说》,受到很大欢迎。一年内,演出200多场,每场的收入是4500元。截至目前,今年已接到160场的定单。去年,这些新学员每个月除了按照国家对中专生的待遇,享有500元的工资外,他们演出一场还会有20-3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每个演员的收入有一千多元。这样的收入,还是比较可以留住演员,特别是新毕业的女演员的。
建议五:戏团艺校联办
黄先生还主张艺校与戏团联办来培养戏剧类人才。他说,现在的艺校有上下课、双休日、寒暑假,实际上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无异。艺术人才的培养却不能这样,传统上培养艺术人才,在寒暑假的时候,正是最好的练功时机,可以打好基本功。学艺就要艺术不离人,寒暑假那么长,容易让学业荒废。戏团与艺校联办,可以让学员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候去学习,不会荒废。而且学员的兴趣在哪里,愿意学哪个行当,到了戏团也能更有针对性地由老师授艺。这样一来成材率会高一些。
由于学戏剧,针对性很强,没办法从事戏剧表演,就较难找到其他工作,这些人出路就比较成问题。如果艺校和戏团联办,戏团根据实践经验,就可以较快地甄别出学员是否是好苗。如果发现部分学员不适合从事戏剧表演,就让他们转行,这样才不会耽误学员的前程。
东南申报2005-01-10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