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老花灯,郑依伯感觉过年总少了些什么
新式花灯依然将鼓西路打扮得红红火火,年味十足
主持人语
你还记得那首词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里的元夜也就是上元节,现在的元宵节,遥想当年,一到正月初八,家家户户挂上花灯,繁华闹市还有灯市,一路彩灯齐明,犹如星衢,满街人海如潮,彻夜不散。
可是,这番光景如今已难以见着,不仅是花灯、灯市,更多的传统过年习俗也都被人淡忘了。上周,我们坊间《攀讲》推出“除夕该怎么过”系列报道,这报道勾起许多老福州的怀旧情结,有些街坊就说,特想按照老福州的习俗来过年,可就是不知道这习俗有哪些?传统的年该怎么过?
今天,我们将从花灯开始,逐日向各位街坊系统地介绍老福州的过年习俗,如果您知道这方面的一些习俗,或者知道哪里还有传统春节喜庆用品出售,不妨打电话0591-87095055告诉主持人,让更多的人知道老福州过年时的欢乐,一起把“年味”找回来。
“现在,福州能做传统花灯的老艺人只剩下五六个了,如今的孩子已经不知道地下滚、关刀灯、状元灯是什么模样。”做了50多年花灯的郑玉霖说。
他是对的。
传统花灯 老艺人也放弃了
为了寻找福州传统花灯和手工艺者,主持人寻遍大街小巷的礼品店、年货摊,也难觅他们的身影。最后,在一位民俗专家的指点下,主持人在福州北大路一家不起眼的灯店中找到了据说还在做传统花灯的郑玉霖。
“现在,我也不做传统花灯了!”一见面,郑玉霖就给主持人泼了冷水,郑玉霖说,福州传统花灯的造型多样,但做起来很费时间,比如做一盏不大的“观音灯”就要花一天多时间,而且售价低廉。面对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塑料灯,传统花灯不具备竞争力。买的人少了,这项手艺就逐渐衰败起来,并被人们遗忘了。
走马灯 像是在看电影
“在三四十年前,传统花灯在福州还十分流行。”郑玉霖回忆说,那时不仅灯店每天都能卖出大量的花灯,而且不少福州人还自己做灯。传统花灯的样式也多,除了专门用来送人的观音送子灯、莲花灯、橘子灯、状元骑马灯、麒麟灯这“五大灯”外,还有给孩子玩的地下滚、关刀灯等。
“地下滚就是用木头做底架,下面安轮子,上面放灯。这种灯可以放在地上推着滚,灯随着木轮的滚动而转圆圈。”郑玉霖说,“地下滚”特别受孩子喜欢,而且很好做,不少人在年前都要给孩子做上一盏。那时,他和父亲从6月份就要开始备料,每天加班做灯。
“还有一种走马灯,灯中放着雕好的龙。点上灯,全家老少围坐一起,看着龙的身影投射在灯笼上,不停地转动,好像现在看电影一样。”郑玉霖说。
绵羊灯 收藏一年的企盼
“在我小时候,也有一个很漂亮的绵羊灯,过年的时候拖着它到处跑,玩得非常开心。年后小心地把这灯收藏起来,每天都在盼着快过年,再把灯拿出来玩。”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告诉记者,花灯在福州人过年的时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寄托着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企盼。过去,南后街和中亭街是福州最大的花灯集市。
方炳桂说,在福州话中,“灯”与“丁”同音,因此女儿出嫁的时候,送灯就意味着希望女儿能早生贵子,而送灯的任务大都由女方的兄弟来完成,且送灯时间不能超过正月十五。一般女儿刚出嫁就送盏“观音送子灯”,生了孩子则送盏“孩儿坐盆灯”,下一年再送盏“状元骑马灯”。如果第二年没生孩子,娘家就送盏“橘子灯”,因为福州话中“橘”与“急”谐音。古人曾有诗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除此之外,官宦人家则喜欢挂象征富贵的宫灯,给男孩则送关公大刀灯,希望孩子能英勇威武,对晚辈则送绵羊灯,希望孩子能温顺听话。“总之人们希望什么事情,就通过花灯反映出来。”方炳桂说道。
到了元宵佳节,家家户户悬灯结彩,各色花灯争奇斗艳,还饰以剪纸的图案,把花灯和剪纸艺术绝妙地融合在一起。“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胜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一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当年福州元宵灯节的景致。
海峡都市报2005-02-02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