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探索适应现代化超大城市的治理路径,筑牢城市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底线 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成效迈上新台阶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5


  记者 邬林桦
  2022年最后一夜,上海小囡张欣奕带着外地来沪旅游的朋友到外滩跨年。从南京东路走到外滩江堤,她们感受到了“以前只在新闻里见过的人潮”,在沿路看到了“传说中的开关式过马路”,也收获了跟大家一起辞旧迎新的仪式感。
  江堤之下,还藏着另一道风景。2022年12月31日20时许,外滩治安派出所指挥室的大屏幕上,涌向外滩的客流如一条蜿蜒的河流,自南京东路南侧上江堤,再从另一端下江堤,回流入南京东路北侧或滇池路绕行。制服笔挺的民警、辅警和武警沿线矗立,共同筑起守望的“堤坝”。
  这并不是节假日的外滩才独有的景象。作为一座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每天都经历人口物件“大流动”,安全是城市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底线。来自第三方的调查显示,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从2013年至今已连续10年实现“双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成效迈上新台阶。
  向科技借力精准打击犯罪
  对一个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来说,抽象又具体的“安全感”,究竟意味着什么?
  家住金山的黄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失而复得的喜悦”。前不久,他的电动自行车被偷了,还没报警,就接到民警的电话:车找到了,小偷也抓到了。
  黄先生的被盗车辆,是金山警方在一起连环盗窃案中找到的,破获的关键线索来自一个叫“平安商户联盟”的微信群。“老于,最近你店里有没有一个年轻人来卖电瓶车?”“有有,你这里也有吗?”“这么巧,我这里前几天也来过。”……微信群里的这段聊天内容引起民警注意,循线排摸,最终抓获小偷、追回赃物。
  非机动车盗窃、小区入室盗窃、街头扒窃……这些关乎自身利益的“民生小案”,直接影响市民群众的安全感。过去,一些市民担心,丢一辆电动自行车案值太小,警方“不上心”。退一步说,就算警察抓到小偷、破了案子,可没有找回赃物、挽回损失,对个人和社会安全感的“负能量”仍难消除。
  面对顽疾,上海公安部门积极寻找破题路径,向科技借力,探索构建新型现代警务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机制创新,建立起“分类统筹集约”的精准打击整治体系,提升打击违法犯罪效能。
  比如,令人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由于犯罪窝点转移到境外,给警方打击造成很大难度。上海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串并案件、综合研判等手段,找到治理突破口,以斩断这类犯罪关联的上下游链条为着力点,去年共捣毁了260多个非法提供通信、网络技术支撑和转账洗钱的黑灰产团伙,以此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多发态势,守护市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构建动态隐患主动防范体系
  即使上海公众安全感维持高位,依然存在公共安全的隐患与风险。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些城市安全领域的小隐患小风险,看似如癣疥之疾,但不及时清除,或质变为引发重大危害的“灰犀牛”。
  日前上午,武宁南路武定路路口,施工人员正在调整地面车道的标线。在现场疏导交通的静安公安分局交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张稳告诉记者,这段交通标线的调整,是利用“易的PASS”等智能交通分析系统,对周边多条道路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管理措施,目的是缓解道路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来自公安部门的统计显示,2022年,全市共优化调整各类交通标识标线780余处,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31.2%。
  不只是交通,截至目前,上海公安部门已围绕59种具体隐患搭建实战模型200余个,全量梳理影响七大领域69类共500种公共安全隐患,利用“公安大脑”关联比对、深度分析、产出线索,有效实现“事先预防”。
  当然,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还需要最大限度协调动员居民群众、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今,上海的社区民警兼任居(村)委副书记,深度参与小区管理,带动引导更多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安全治理,让小风险、小隐患发现在基层、消除在萌芽。正在试点推广的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纠纷调解模式,过去一年共化解矛盾纠纷63万余起,将矛盾最大限度化解在基层。
  让政务服务的温度“指尖可触”
  2022年12月8日上午,在上海工作的江苏籍居民周先生来到徐汇区漕河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仅用1分钟就为自己新出生的儿子打印了居民户口簿信息。由“缴旧寄新”到直接打印,周先生成为长三角区域跨省(市)新生儿入户服务转变升级后的首位受益群众。
  在上海,“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正成为公安部门努力实现的目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基础,上海公安不断推动政务服务从线下窗口向网上办事转型。以市民群众最常开具的户籍证明和有无犯罪记录证明为例,自上线以来,这两张证明累计在线开具270余万张,真正为市民群众省去跑腿的麻烦,让政务服务的温度“指尖可触”。
  一件件身边小事的高效办成,切实提升了市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深入推进政务流程再造,打通内部关节,才能让群众办事更加高效和便捷。去年,上海警方牵头开发了公安电子证照制证和调用系统,全量归集制作了身份证、户口簿等63类9500余万张电子证照,如今市民群众只要通过“随申办”就能使用电子亮证功能。目前,电子证照已能在宾馆住宿、路面交通查验时使用,未来还会继续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
  商户和企业同样是公安改革的受益者。去年,上海警方试行推出浴场、宾馆和网吧三个行业的“一业一证”改革,将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维护城市安全就像维护人的健康一样,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综合施治。沿着适应现代化超大城市的治理路径继续探索,未来上海这座城市将更具韧性、更加安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