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记者 李君娜
昨天,市文化旅游局、市文物局发布国内首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白皮书《上海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2018—2022年)》,系统全面总结本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汇编了本市15处在保护利用方面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
从保护等级来看,入选案例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中共一大会址、张闻天故居等,也有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如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等。
从文物类别来看,既有旧址,如四行仓库抗战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有墓地陵园如宋庆龄墓,纪念地如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地等。
从覆盖范围来看,既有重要事件和活动有关的会址旧址,也有重要人物有关的故居旧居,还有各类军政、文教机构旧址,种类齐全,分布于全市8个区,其他各区的代表案例在正文也有所体现,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全市各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水平。
此外,“鲁迅小道”革命文物群作为红色文化主题线路的典型代表,也入选其中。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革命文物资源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整体改造提升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大大增强了对建党历史的叙述能力,将中共一大的历史时间轴落位在地理坐标系中,会址新馆隔街相望、形制呼应,一条红色步道串联起周边革命旧址,共同形成一个“街区式”博物馆,成为讲好“一大”故事、“初心”故事的红色地标,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地标。
报告指出,本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主要呈现以下4个特点:一是保护级别全,二是分布区域广,三是时间跨度长,四是建筑类型多。250处革命文物涉及全部四个保护等级,在全市各区均有分布,时间跨度长达15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占82%,建筑类型涵盖里弄住宅、传统民居、联排住宅、花园别墅、公寓大楼、公共建筑等,呈现出革命活动的广泛性、深入性,彰显了上海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早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主要特点。
250处革命文物遵循全面保护原则,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文物保护点82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量3462处,保护级别自高至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全市革命文物保护级别分布特征略有不同,相对而言,革命文物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占比更高,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占比略低。一方面可见上海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发掘与保护,革命文物价值得到充分彰显,革命文物保护级别普遍提升;另一方面,革命文物在全市文物中的比例为7.2%,仍有一定发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