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观点:现代城市应具备“泛旅游功能” 

来自:采编福建旅游之窗 fjta.com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8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充满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甚至有些问题与现代城市的理念是相悖的。在未来的社会里,行者居者皆为游者。人们对现代城市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概念上,忽略了旅游休闲功能;对旅游功能的理解只是局限为狭义的“远足度假”和“旅游景点”,忽略了现代城市的“泛旅游功能”———为人们建设一个舒适、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整体环境”。

与其“逃避城市的喧嚣去旅游”,倒不如“改变城市的喧嚣,让人们不出门也能享受旅游环境”。笔者认为,现代城市的“泛旅游功能”应当包括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交通环境以及建筑规划和民风民俗等人文环境,其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筑和人口的密度不宜过大

这些年来,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建起许多封闭式住宅区、大片的连体楼群,阻碍了城市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用铁栏杆围起来的社区大院套着小院,道路狭窄弯曲,行车难,停车难,走路也难。消防车、救护车难以通行和靠近,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城市的规模盲目求大,建筑和人口的密度过大不但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更会使空气流通不好、废气病菌散发不出去、降低空气质量、遮挡阳光和噪音等副作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显然有悖城市“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非典”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建设不科学带来的“空气灾害”并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城市“拆了建,建了拆”,甚至拆迁比建设任务还重。许多一二十年的建筑就成“老城区改造”;时常传来“下决心,投巨资,炸掉楼房,修建马路”的“发展喜讯”;“百年大计”的楼房刚建成几年就“一声巨响,夷为平地”。令人不解的是,除了表明爆破行业的发达外,却很少听到汲取教训、追究责任的声音。

许多国家一两百年前建设的城市总体布局至今仍然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居民区里道路也四通八达。中国人千百年来“高墙大院”、“深居简出”的习惯势力不但有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无形而巨大的障碍。“要想富,先修路”,这个从农民嘴里喊出来的道理,城里人不会不明白。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系统是城市的血脉,除文化古迹外任何建设都应当给交通让路,谁也没有见缝儿就盖楼的权利。城市的基础结构和楼房道路都是永久性的,应当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时段”的原则。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不能“一届领导一个规划”。

立交桥应合理设计,不宜过多

我国一些城市的立交桥过多,有的设计不尽合理。不但占地面积大,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填满了城市空间,喧宾夺主,有碍视野,破坏了城市建筑结构的美感和协调感。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许多立交桥的弊端将日益显现,势必还要进行大规模改造或拆除。

一些大城市的立交桥之所以“走红”,以笔者之见,主要原因有三:

1、缺乏现代化城市交通的知识和经验。盲目模仿国外某些不太成功的做法,有没有必要都建立交桥。像搞野外公路那样在城市里搞半封闭式的环路,像“城墙”把城市围困起来。迷宫似的立交桥如同古代的城门,违背交通规则,汽车进城难出城也难。把本来可以分散的车辆都集中到环路和立交桥上去,远处望去好似一片停车场,本来很近的距离要绕很多冤枉路,增加了车辆占用道路的时间。

2、把立交桥当成时髦的装饰品。交通的灵魂是“通”,没必要搞“花样”。但有些立交桥有点模仿公园里的观赏桥,追求花哨,不伦不类,忽略了“通”的功能。设计师跟着歌声走,“北京的桥千姿百态”,不讲适用讲“个性”,一个桥一个走法,风格各异,没有规律,标志不清,人为地造成违章和堵车。

3、把立交桥当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互相攀比,致使立交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复杂。高架桥拔地耸起,穿过楼群,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粉刷装饰一新,夜间灯光璀璨,频频出现在电视里的航拍确实很漂亮,赢得上级和群众的喝彩。

立交桥不能代表现代城市交通和经济繁荣。大城市在某些地段建立交桥是完全必要的,但毕竟有限,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还要靠提高平面交叉道路的设计和管理水平。维也纳的环路叫“带子街”,无封闭护栏,路口都是平面交叉,一次绿灯只有一二十秒,所有车辆基本都能通过。而我国一些城市环路的出入口太少或出入同一个口,使进与出的车“顶在一起”,很容易堵车和发生事故。凡此种种,绝非多建立交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

德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平均1.9个人就有一辆汽车。那些建于中世纪的小城镇从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到狭窄的石块路都保存完好,不但没有成为“发展经济”和“现代交通”的牺牲品,反而成为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古老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欧洲的大城市很少见到立交桥,道路也不宽,但行车畅通,停车方便,秩序井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市的建设规划和道路设计合理,管理科学严谨。

要避免“重地上建设,轻地下建设”

我国许多城市在建设规划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视扩大管辖面积和向高度发展,而不重视向深度发展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见效快,节省钱”,但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挤占了地上宝贵的可利用空间。乱搭乱建的辅助设施影响城市面貌,我们这代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下代人的经济为代价,地上建完了再建地下几乎要付出双倍的代价,后人不说我们自私也会说我们愚蠢。

与日本人向大海要建设空间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脚下的建设资源白白浪费掉。德国柏林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铁交通网和商店、人行通道、停车库等各类建设相当于地上的三倍。欧洲各大城市的地下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一切能建在地下的设施都建在地下,使地上的楼房和街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空气通畅,视野开阔。传统风格的建筑、艺术雕塑及喷泉花草构成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走在大街上清风浮面,温馨悠闲,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体现了现代城市的“泛旅游功能”。

街牌和门牌要统一、规范

一些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给日后的管理工作留下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其中街牌和门牌就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街名、地名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记忆。以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县城集镇,也无论是大街还是小胡同,街牌和门牌都是很规范的,人们顺着街牌门牌很容易就能找到目的地。这些年不知道为什么,有的城市一经“现代化改造”就把街牌门牌搞乱了,甚至搞没了。一是,有些楼房的规划设计不是整齐划一,有序排列和编号,而是星罗棋布,杂乱无序。二是,有的城市街牌门牌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牌子的大小、字体都不统一,不规范。三是,有的门牌太小,路牌放的位子不统一固定,不明显,有的还附加些广告、口号,令人眼花缭乱。四是,随意改变街名地名,用商业化取代历史文化。

由于街牌门牌的上述问题,不但使通信地址又长又乱,邮政编码难以完全发挥“简便快捷”的作用,更使找路人东张西望,有的不得不停车问路,堵塞交通。甚至站在5号楼就找不到6号楼,在8号楼住了多年还不知道9号楼在哪。一些媒体关于“问路收费”和“免费指路”的“市井”报道,无异于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讽刺。

要提高生态和文化品位

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等许多城市的成功经验也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前几年不知道是谁出了两个主意:一是,奢侈浪费:用铀面彩砖和抛光花岗岩铺设街面和广场。不但雪天光滑容易摔人,广场成了“溜冰场”,雪后人们争走“盲道”,而且造价高,不透气,不利环保。二是,生态造假:好一派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却奇迹般地“长”出四季常青的“椰子树”、“芭蕉树”,大绿叶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傲霜斗雪;路旁一根根大柱子上五彩缤纷的绢花“迎风怒放”,就像乡下浓妆艳抹的傻大姐,与其说是给城市“美容”倒不如说是“毁容”。

城市环境建设应以消灭裸露土地,尽量减少水泥地为原则。其实打扮城市并不复杂,也不一定花钱多就好,朴实无华反而美丽高雅。许多人都知道,世界上最发达富有的国家,最繁华城市的“金街”、“银街”和广场大都是用造价很低的普通砖石铺设的,也见不到镏金的广场护栏。一些皇宫和总统府的院子里也只用青石砖或鹅卵石铺设地面,既经济雅致又充满自然和文化气息,很值得我们借鉴。

城市绿化并不等于草坪化。

城市种草坪本无可厚非,但应当因地制宜,有所选择。人工草坪造价高,生态功能差,特别是北京等北方城市干旱缺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伺候,很不合算。相比之下,枝繁叶茂的植物遮挡阳光效果好,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调节空气的湿度、温度,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还可以供鸟类等各种小动物觅食栖息,使城市增加大自然的美感。因此,我国城市应根据需要多种些适合本地生长的野生花草、乔木灌木和阔叶树种。

其实野花野草是很美丽的。欧洲的许多城市把可观赏的野生草本花木移种到城市里,其旁立块说明牌,供人们学习和享受自然。城市道路中间的隔离带多是野生植物,居民的窗前屋后奇花异草随风飘香。有的人家在院子里修一个小水塘供鸟类和小动物饮水,塘里还放养些小鱼和青蛙,常有蜻蜓蝴蝶盘旋飞舞,充满大自然的情趣。有的高级宾馆和政府王宫的周围生长着齐腰深的野草和野果树,终年无人踏入,岂不美哉?

我国现代城市建设要处理好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还应当澄清几个观念问题:

现代化不等于“现在化”。今天的建设不能只适用于“现在”,应当既保护“历史”又创造“未来”,要体现决策者的聪明智慧和对子孙后代的负责精神。我国五六十年代曾把“新建的厂房一排排,高大的烟囱一幢幢”作为城市“发达”的象征,曾把“钢筋水泥”和“浮躁拥挤”作为城市的“现代化”追求。而现在我们不得不为那段“辉煌”的历史弯路付出沉痛的代价。人类已进入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还把“钢筋水泥”作为“标志性”岂不贬低了自己?在今天突飞猛进的城市化建设中,我们不应当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不要让今天引以骄傲自豪的“建设成就”变成明天的爆破项目。“特大城市”不是现代化的标志。提高城市级别要具备严格的综合条件而不是单靠“摊大饼”、无限制地扩大面积。在世界上最现代的城市中,人口在一两百万的不在少数,高度发达的法兰克福只有67万居民,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也没多少是现代化的。国内外的许多情况都说明,城市的环境也是产业,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和巨大的生产力。用钢筋水泥堆起来的“实心城市”是没有灵魂的死城。“发展经济”不是城市的惟一功能。城市现代化的概念和标准已不同以往,其功能也已发生很大改变。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外工业园区”就是“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很好例证。把城市建设成为供人们居家生活、休闲观光和启迪心志的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管理者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中国旅游报2005-4-1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