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河蟹大赛引入“蟹脸识别” 江西蟹蝉联蟹王,蟹后出自南京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5


  记者 徐瑞哲
  蟹王569.8克,来自江西吉水县;蟹后433.2克,来自江苏南京市高淳区。这是前天(11月12日)在沪举行的2022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评选结果。江西蟹蝉联蟹王,但和去年蟹王644.7克的体重相比,今年的蟹王轻了一两半。
  今年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大闸蟹上市比往年晚了一些。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近100家单位选送了2300余只大蟹,角逐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
  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标准,专家们对它们加以考量和品鉴。大赛还首次引入河蟹表型性状测量系统,即时扫描螃蟹背壳上的近20个点位,对比后台数据库加以“蟹脸识别”,留下三维数据,并确认其参赛种质身份。
  高温造成相当数量河蟹无法完成第四次蜕壳,这意味着其生命周期少蜕一次壳,因而今年特大规格如母蟹5两、公蟹7两以上的比例较少。不过评审专家介绍,高温日后,温度合适且昼夜温差较大,通过强化技术管理,蟹体育肥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螃蟹品质反而明显好于去年。
  河蟹大赛也是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六届蟹文化节,目前海大已有50多名教师、研究生组成的河蟹技术研究及推广服务团队,是国内科教机构中人数最多的养蟹团队。
  今年大赛,上海参赛单位达30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世纪50年代,上海海洋大学陈子英、汪天生等首次发现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产卵场,在崇明外长江入海口的半咸水扇形带上,证明崇明是长江水系河蟹的故乡。早在1968年,长江口蟹苗在崇明北八滧首次起网捕捞利用,启动了我国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产业。
  长期以来,上海河蟹的种源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良种牵引、良法支撑”,为这一产业构建起一条发展路径。记者了解到,如今,上海河蟹产业从以前的崇明“一花独放”,发展到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青浦和金山“两翼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经过多年栽培,上海河蟹由小到大、从大向好,正在从“外观大”向“内在好”进步。
  2022年上海河蟹产业表现出“一稳定、一持平、一好于”的基本态势。全市河蟹养殖面积约1.5万亩,养殖面积近几年基本稳定,河蟹整体规格也与去年基本持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