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从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这四个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根据住建部制定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定义,完整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居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的,因此,社区应当是一个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日常生活空间。当前,一些地方的社区存在各类设施不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社区文化缺失等问题,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建设完整社区,就是要从两大方面解决上述问题:其一,重构城市空间,保障居民在步行范围内(通常指步行15分钟内)享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机制,能满足社区生活基本需求;其二,重组社会空间,修复社会关系,营造具有共同精神的社区文化,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其中,建好幼儿园、老年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便利店、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属物质层面的建设,是打造完整社区的基础性工程,只要投入真金白银,就能逐步完善。在基础设施有保障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养老、托育、医疗、家政、保洁等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机制,难度比单纯的硬件建设大一些。而营造具有共同精神、体现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属精神层面的建设,最为复杂,需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是建设完整社区的难点,应当引起各方特别重视。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市老城区被大量征迁、改造,原来的熟人社会空间消失,一个社区内常常是老居民、入籍新市民、常住人口、流动人员等各类人员混居,彼此之间心理隔阂较大。这样的社区就好比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空虚的人,谈不上是完整社区。只有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组建各类文化队伍,经常性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培育和睦融洽的邻里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社区风尚,构建丰富多彩的社区精神生活,才能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温馨美好的家园氛围,不断提升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个完整社区的建成,既需要做好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也应重视社区文化营造等软件建设,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从而让居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黄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