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代代记者亲身见证的历史现场布展,沉浸式展现人民城市变迁 让每扇门背后的人真正过上好日子
记者 唐烨
南苏州路76号,一座建造于百年前的历史老建筑巍然屹立。它的一侧是苏州河,另一侧是同样充满历史底蕴的黄浦区外滩源。这座老建筑就是近年修缮完成的原上海划船俱乐部,现在变成了人人可以随时走进的滨河休憩空间。
最新开展的《上海屋檐下——解放日报城市旧改影像志》展览,选择上海划船俱乐部旧址的户外游泳池区域作为展区之一。这里与紧邻空间——协进大楼、圆明园路步行街等两个展区,展陈了近百张展现上海旧区改造历史进程的解放日报珍藏底片。公众可以在三个展区穿行,回顾发生在“上海屋檐下”的“我们的故事”,沉浸式感受人民城市的伟大变迁。
追求人民居住条件改善
“眼望黄浦江畔霓虹闪烁,身处简屋陋室拥挤不堪”“拎着马桶望东方明珠”……这是很多曾生活在旧里陋室中的上海市民,对近30年旧改生活的印象。
实际上,上海对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追求,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了。
那时的上海,百废待兴,特别是民生方面的旧区改造工作十分繁重。彼时,许多市民还住在简棚屋内,这是一种用泥土和茅草混合搭成的窝棚,俗称“滚地龙”。
尽管当时城市基础环境十分薄弱,但上海的建设者还是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去改造、去改善,整修旧屋、改造老街、清洁居住环境、兴建工人新村……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为“百废待兴”,展示了这一时期上海努力改造简屋陋室的图景。
如,1956年2月8日,七宝镇老宅角农民陈德根家有了电灯,工人共为全镇农民装上了1500多盏;1958年8月21日,黄浦区成都北路西邻里居民一清早就开始了大扫除;1959年9月23日拍摄的闵行破烂老街,两年后被改造……
新上海全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拆除了不少简棚屋和结构较差的旧式里弄。展览的第二部分主题为“筚路蓝缕”,展现了这一时期的上海旧改故事。
如,1964年7月,位于原闸北,当年上海有名的“滚地龙”蕃瓜弄迎来旧改,居民搬进了政府拨款新建起来的五层楼房。记者为喜气洋洋的居民拍下了一张珍贵的搬迁照片。居住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城市面貌的改善。1974年,记者将镜头又一次对准蕃瓜弄。在照片中,蕃瓜弄的小楼前建起了大马路,马路两侧绿树成荫,路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不过,当时因财政紧张,上海旧改大多是在分散的、局部的和零星小块的地块,对市区整体面貌的改变不大。绝大多数里弄和棚户区只能进行简单改造,如通水通电通气、铺设市政管道,旧区居民的“住房难”矛盾依然比较尖锐。 据统计,到1990年,上海旧式里弄和危棚简屋占市区住宅总量一半左右,居住着市区一半以上人口。那些旧住房密度高、屋龄老、条件差,亟须更新。
创新探索“敢为人先”
转机发生在1991年。这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改造危房、棚户、简屋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出21世纪到来之前全面完成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的改造目标。《上海屋檐下——解放日报城市旧改影像志》展的第三部分,主题为“承前启后”,展现了这一时期上海旧改的敢为人先。
1992年,原卢湾区在海华花园及周边所在的斜三地块首次探索以“土地批租”的形式改造旧区,破解了困扰上海旧改多年的缺少资金困境。此后,上海又创新性提出减免或缓缴土地出让金、税费优惠、财政补贴、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上海旧改至此大踏步前进。
20世纪90年代,在普陀区,由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组成的“两湾一宅”,是上海中心城区当时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的棚户区。在摄影装置展中,记者用跨越20年的镜头记录了“两湾一宅”的蝶变。
进入21世纪,上海启动了新一轮改造任务,聚焦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上海在这段时期共改造旧住房超过195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88万户。
此时的上海旧改提速了,但还不够快。
2007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强调:“旧区改造一定要坚持推进,不能让老百姓再在这么破旧的房子里生活下去了。”
此后10年,上海启用了一批新机制和新政策。其中,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阳光拆迁(征收)影响最为深远。尊重居民改造意愿,上海形成“启动之前听群众(事前征询制度)、补偿标准数砖头、安置方式多选择、住房保障来托底”的旧区改造机制,沿用至今。
摄影装置展的第四部分,主题为“改革攻坚”,记录了这段时期上海旧改的攻坚。
72岁的薛玲娣与老邻居在几户人家合用的灶披间,憧憬着即将迎来的旧改;82岁的朱修章老人带上了珍藏的“光荣退休”奖状,微笑着挥手告别蜗居了一辈子的老宅;上海爷叔陈阿林带着邻居,将八仙桌从二楼窗户缓缓吊下,珍藏了半辈子的家具要跟着他“住”进新房了……记者镜头中没有滤镜与渲染的一幕幕场景,让人动容。这一时期,上海改造二级旧里以下房屋770万平方米,31万户居民圆了“新居梦”。
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2017年以来,上海城市建设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统筹推进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旧区改造按下了快速键。为啃下旧改最后的“硬骨头”,上海探索出“政企合作、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旧改新模式,创新市城市更新中心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居民自愿,倡导共建共治共享,更加突出居民自治和群众参与,激活沉睡多年的“毛地”旧改、加速推进、收归国有、探索股转、率先立法……
《上海屋檐下——解放日报城市旧改影像志》摄影装置展的第五部分,主题为“全力冲刺”,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上海旧改敢啃“硬骨头”,为了百姓的居住幸福奋力而搏的一个个瞬间。
2022年7月,上海最后一个成片二级以下旧改地块——黄浦区建国东路67街坊(东块)、68街坊旧改生效,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记者的俯瞰镜头中,一片低矮破旧的红顶旧里背后,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远处屹立着东方明珠与浦东陆家嘴“三件套”,不久这些旧里也将焕然新生。上海终于消灭了成片二级以下旧里,这不仅将改变城市面貌,更让每扇门背后的人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在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49年新上海诞生之初,‘子弟兵睡马路’便成为经典一幕,人民城市的初心与理念从一开始就融入我们城市基因血脉。”这场展览,展现的是解放日报摄影记者一代代亲身见证的历史现场,是对这座城市建设者一代代接续奋斗的忠实记录,更是对矢志不渝更向前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