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东城区北中轴线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来自:北京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6
  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北起点,为提升中轴线环境品质,助推中轴线申遗,东城区自7月中旬启动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目前整体改造工程已完成85%,整治效果初现。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研究百年风貌变迁。一是东城区编制了《钟鼓楼单元街区保护更新规划》,根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等文件要求,将钟鼓楼周边安定门街道、交道口街道区域内的16.59公顷面积纳入改造提升范围,北起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楼及鼓楼东大街,东至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涉及豆腐池胡同、宝钞胡同、钟楼湾胡同、草厂胡同、草厂北巷胡同、草厂东巷胡同、铃铛胡同、钟库胡同、汤公胡同共9条胡同。二是巩固既往提升成果,推动立体提升效果。立足钟鼓楼周边往年从街巷到街区、由“线”到“面”的环境品质提升成效,将推动景观视廊营造,作为城市更新的必经之路,进一步带动由“面”到“体”提升整体城市景观。将修缮第五立面(房屋屋顶)作为优化景观视廊的关键,进一步规范形制、布局、材质、色彩,提升景观视廊的通透性。三是叠加分析历史照片,呈现跨度120年的风貌变化。区城管委和设计单位收集查阅了大量史料,叠加分析了1900年、1903年、1915年、1955年、1998年、2005年前后的历史照片,通过显著相同点位对比,形成了空间位置一致、时间相对延续的历史演进成果,基本掌握了当地跨度120年的风貌变化情况。分析得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北中轴线钟鼓楼周边保留了平缓开阔的天际线,延续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为主题的形态特征,构成了以大片青灰色房屋为基调的整体色彩。
  第二,尊重历史演进,保护传承风貌特征。在改造过程中,东城区坚持既要着重保留传统风貌,又要甄别、尊重历史形成的变化,还要有效治理影响风貌保护、传承的问题。一是整体把握第五立面形制。一个多世纪中,钟鼓楼周边城市功能格局一直以市井生活和商业经营为主,随着城市建设、房屋改造及商业发展,建筑高度逐渐出现起伏,市政设施和浓荫绿树逐步增加,大部分建筑逐渐改变传统样貌,但是整体形态特征仍基本保留至今,建筑屋顶仍多是硬山顶和卷棚顶,且以卷棚顶为主,占比约65%。二是系统梳理环境问题和需求。围绕钟鼓楼景观视廊视野范围,梳理了周边屋顶的违法建设、堆放杂物、棚架设施等布局凌乱和材质、颜色与传统风貌不符等问题;筛查出影响景观眺望效果的超高建筑和杆体;实地排查了部分屋顶结构断裂、缺失、破损和漏雨等民生问题;深入周边商铺、居民走访调研,涵盖“门脸设计”“慢行提升”“牌匾设计”“休憩社交”和“其他设施环境”等五方面需求,明确了修缮第五立面、提升公共空间环境、优化市政设施和恢复街巷建筑立面等任务。三是“一屋一策”实施改造提升。坚持屋顶拆违是第一步,消除了一批材质简陋、色彩突兀的彩钢板屋面和红色水泥瓦,并采用传统铺装方式恢复屋面;修缮了一批屋顶勾连搭形式,保留了老建筑风格;更换了一批合瓦屋面,提升了屋顶保温、隔音、防水效果;修缮了部分金柱大门等传统门楼制式,增加倒挂楣子装饰和苏式彩绘,提升立面效果;对餐饮单位屋顶油烟净化设备采用刷漆等“隐形化”处理,整体与鼓楼南望中轴线沿线第五立面相协调。
  第三,整治公共空间,同步提升空间实用性、美观性。一是实施“箱体三化”,优化片区供电网络架构,推动大型电箱入地入户,并进行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处理,墙地电箱和电表同步合并、改移,预计隐藏大型箱体设备5台、小型墙地箱约162台,将进一步腾出胡同空间。二是实施“多杆合一”,对电力架空线开展入地,梳理胡同内的杂乱飞线,对胡同沿线通信设备引上管做“隐形化”处理,并将安防、交通探头及各类标牌杆体整合敷设,优化杆体综合功能,实现“多杆合一”,预计合并各类杆体53根,提高景观视廊的通透性。三是完善胡同基础照明,选用深灰色灯杆、传统灯头和截光型LED灯具,缩小灯具尺度,既省电又可优化配光,更好地融入胡同氛围,并避免光线扰民。四是优化市政交通,疏通清淤排水管线,在重点区域补充地面排水系统,提高排蓄能力;实施安宁街区步行化改造,翻建破碎、塌陷的沥青路面和人行步道,同步调整道路断面,完善出入口、坡道等地的无障碍设施等,并对井盖做隐形化处理。五是提升绿化景观,并在钟鼓楼广场周边增加景观小品等设施和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以及小微空间。
  上述工程预计11月底完工,届时将再次唤起老北京文化记忆,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延续性,打造展现中轴魅力和北京市井文化生活的精华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