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纪念朱践耳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在沪举行 他的“山歌”至今传唱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6


  记者 吴桐
  今年是作曲家朱践耳诞辰百年。昨晚,“纪念朱践耳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
  提起朱践耳,许多人想到的是《唱支山歌给党听》。作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朱践耳在其近70年的创作生涯里,涉足几乎所有音乐体裁,留下11部交响曲、17部管弦乐、15部室内乐、8部声乐作品。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作曲家,他用音乐书写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声。
  60岁开始写交响曲
  朱践耳1922年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他原名朱荣实,因为被聂耳的歌曲深深打动,便改名“朱践耳”。他曾说:“聂耳如果没有走得那么早,他一定是中国的贝多芬。我改名‘践耳’,就是一心想继续走他没走完的路。”
  朱践耳从年轻时代起就有个交响梦,立志写中国的交响曲。然而他竟是在60岁以后,才写出他的《第一交响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期间,朱践耳共完成十部交响曲及一部小交响曲。
  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前教授黄晓和曾说:“他的作品内涵深刻,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吸取现代元素,总是不断突破,与时俱进。”黄晓和非常敬佩朱践耳的求索精神:“他就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年纪很大的时候还和大学生一起听课,学习现代技法,不断创新。”
  2015年出版的《朱践耳创作回忆录》,记录了朱践耳从1940年在上海初涉音乐创作直至21世纪初的创作经过。有人说他一个作品一个样,到老了还不定型。他说,定型就糟了,作品要每个都有特点,每个都有深度,每个都有内容。朱践耳曾提出:“交响乐作品不能仅限于对一时、一事、一地的陈述,而应进一步升华到对生命、人生乃至宇宙的一种哲学思考。”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朱践耳先生的交响曲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当代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也承载着老一辈中国音乐家的理想,更启迪青年一代奋勇向前。”
  还原朱践耳音乐人生
  上海交响乐团从去年底开始策划整理朱践耳创作中较少被人关注的室内乐作品,并与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参考先生生前出版的《朱践耳创作回忆录》,最终选定《记忆》《梦》《玉》《水龙吟》《丝路梦寻》等七首上交从未录制发行过的作品,于今年3月、6月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艺厅分批完成录制。昨天,黑胶唱片在音乐会前首发。
  在唱片录制中担任指挥的张洁敏说,上海交响乐团经常演奏朱践耳作品,但录制室内乐还是第一次。“唱片里的作品各具特色,像《丝路梦寻》用了很多音响,而《水龙吟》则是用了不同的调性叠加在一起,更多的是意境营造。”11月18日,上海交响乐团北极星弦乐四重奏还将以演奏朱践耳多部室内乐作品来缅怀他。
  近日,上海交响乐团还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纪念朱践耳的线上生平回顾展“心为音之源,音为心之华”,观众可聆听朱践耳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近期,全国各界专家也将齐聚上海,就朱践耳的艺术成就、音乐创作等举行专题研讨。
  朱践耳也是西方音乐世界了解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窗口之一。1990年,他的《第四交响曲》获瑞士玛丽·何赛皇后国际作曲比赛唯一大奖;同年,他的名字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