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章:安贞堡历史探源(图)

来自:福建旅游之窗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986

三代暴富入仕途
传奇的池氏家族

    蔗林悠悠,松林郁郁。
    历史的风吹过,人事几无,唯有建筑,成了一座丰碑。
    一座超时代的丰碑,一座全省甚至全国独一无二的土楼坚堡,落在了西华村——一个绝大多数地图都不会标出的小山村。很难相信,建造这座庞大土楼的,仅是一个捐过几任小官的家族——永安市槐南乡西华村池姓家族。
    很难想象,这个从沙县迁居过来的家族,原来世代佃农,靠当长工生活。到十九世纪初叶才摆脱贫农身份,成为中农。
    据池家后人讲述,池家自始祖庚一公起到十一世大公时都世代人丁稀少,直至十二世正北公开始才逐渐丁旺财起、家声大振。到十五世圣公时,家业已蔚为殷富兴旺,家产有“万金”之称〈相当粮食七千多担〉,并自建“景云堂”房屋一座,人称“万金厝”。十二世到十五世,祖孙三代突然暴富,极具传奇性,也就在那段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热火朝天,于是,有了后来太平军宝藏之谜,使池家的发家历史又带上些烽火硝烟味,从而建起了如此庞大的土堡和一个可让千人操练的广场。可惜的是,那段“流金”岁月已经消失,如今只留后人缅怀。
    池家很清楚,钱再多,还是农民,要进入社会上层,就要入仕途。于是,富裕起来的池家,用科举、捐官、攀交等各种方式,千方百计进入上流社会,据池氏谱谍记载:“公善继父志,课读儿曹。”(注:十五世圣公)于咸丰戊午年〈公元1858年〉“由监生加捐按察司照磨厅。”在他死后二十年的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还被“诰封中议大夫。”其子——十六世绍忠公,师从西华里历史上唯一举人罗荣先生,“好善累仁,课读诗书。”也于咸丰丁已年〈1857年〉由附生加补生,至光绪丁亥年〈1887年〉“恭遇恩敕封徵仕郎”。光绪辛丑年〈1901年〉“晋封中议大夫”。为表其父子两代为官美名,当时的福建学政吴保泰,曾于咸丰丁已年赐金匾一块:“桥梓联”四字。
    经历半个多世纪四代人的努力,池家终于摆脱了农民身份,成为了一名贵族。为了彰显这个辉煌,让西华村乃至永安县认同池家的社会地位,池家第十七世开始动工建造震动全永安县最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安贞堡。
    那是清朝最纷乱、最颓败的年代。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外患频繁,内政又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社会腐败,纲常沦落。全国各地战火连绵,民不聊生,黑暗、腐朽、绝望是当时时代的气息。
    而就在这时,1885年,一个年届不惑的乡绅,携着年仅二十七岁的独子,站在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的土埂上,扬言要建成全国最大的家族土楼,姑且不说经济,光是胆略,就够令全永安县乃至福建省震憾了。
    这个人叫池占瑞〈公元1842——1898年〉,字承祥,别号玉书,官名鲲。他的儿子池连贯〈公元1858——1908年〉,字舜臣、官名云龙,别号卧冈。


历时十四年耗银两万两 
外堡内宅集土楼之大成

    池家要建的绝对是一流的土楼,这是一座既能以一御百、坚固耐用、集全国之大成的自卫堡垒,又是一座能彰显贵族身份、礼仪森严及士大夫闲情雅致的豪门大宅。
既是堡,也是宅,这样一算,要耗费多少钱!
    据池家后人讲,池姓家族发家的秘诀之一,是克俭勤劳,其实不然,按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致富,只有克俭克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祖父两代积蓄的“万金”家财,利用槐南乡位于闽中交通驿道的有利地势,大量兼并土地田产、屯积粮草,经商生业,在那个战乱年代,粮食等价于黄金。
    而正是为了保护被后人说成“万担储粮”的产业,使池姓一族生命财产地位不受土匪破坏,才促成了安贞堡的建立。
    进过安贞堡的人都会发现,安贞堡通风泄水设施简直达到了完美境地,使整座古堡有若一座大粮仓,正是这个原因,解放后,安贞堡成为槐南乡的粮库长达十五年之久。
    为了建好土堡,设计出最满意的建筑图纸,父子两人带着工匠,多次晋京参观、考察,在京城还接触、询问了部分西欧来华的外国人,同时还到各地土堡进行实地考察、比较。到1885年秋才最后确定古堡建造草图。笔者曾在永安市西洋镇考察过会清堡,发现该堡惊人地与安贞堡酷似,而且年代也比安贞堡久远。
    可以肯定,他们父子两人在参考过京城宫殿等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及各地土堡的建筑特色,才使后来的安贞堡建有角楼及内部繁杂的结构与装饰。在通风和采光上,他们结合了西欧建筑的一些特点。在草图完成后,他们还请清政府永安邑侯甘祥宪批示,立即获得同意。
    传说当年为选择土堡地址,父子两人煞是费了一番苦心。先是请了好几位风水先生进行勘察,选择了几处地址,但父子两人都感到不满意,后来有一位云游四方的江西赣州风水先生,在实地查看一番后,指着今天古堡座落的位置对主人说,此处是风水宝穴,背负的天鸟山是大象卧冈,而这里正好是象鼻眼,是一处难得的宝穴。然而,父子两人放眼望去,不禁有些茫然:这层层梯田是一片沼泽地,土烂泥深,怎能建起根基坚固的大土堡呢?风水先生看出父子两人的忧虑,指着烂泥田开导说,俗语云:“松木下地同石烂”。只要用松木填埋下去,松木遇水是越浸越坚、硬,乃百年都不易腐烂,这岂不更象征“根基牢固、永发其祥”吗?事后,必定紫气东来,五福盈门。池占瑞父子两人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砍来大批的松木,一层层铺埋下去,铺了十八层,铺设了一个极其坚固的地基。后来池连贯还特为自己取字为“卧冈”,这是后话。
    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安贞堡得以于公元1885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动工后,一是儿子池云龙荣中“拔贡”,二是云龙次子世伦降生,加上土堡升樑之喜,果然是三喜临门。
    然而,此后安贞堡的建造碰到了重重困难,耗银两万余两,直到19世纪最后一年才告完工,历时十四年。这一年,池云龙四十一岁,而池占瑞最终没能看到安贞堡的落成,在完工的前一年带着遗憾离世了。
    池云龙虔诚地将父亲的灵像放进安贞堡的主堂,然后在族亲和百里乡亲的簇拥下,来到广场,激动地点起了长长的鞭炮,烟火中,池点瑞含笑九泉。
    土堡落成后,外观规模雄伟,四面金壁辉煌,县志上记载:“洵属槐乡空前未有之大工程,四邻闻名争观为快”。“四乡避难,咸得赖之”。皇上御封了直榜《诰封》金榜一块。“诰封”金榜两旁双龙奇珠、金光闪耀。
    堡成第二年,即1901年,池占瑞被追封为中议大夫,池云龙遵捐例加,补“知府隋带加二级赏戴花翎遇恩荣封三代”,虽然都是些荣誉性的虚职,却为家庭历史锦上添花。

  时代变迁艰难求存
 无人问津风流尽逝

    安贞堡落成后,池云龙带着全家,喜迁入住。
    1908年,池云龙逝世,池家的黄金时代正式宣告结束。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满清王朝覆灭,池家的贵族地位和荣誉也随之烟消云散。
    在池家族谱上,我们发现,池云龙的几个孩子都已经成人,但他们都没有进入仕途,也没有参与到时代潮流中,而是成了守旧的乡绅遗老,固守在西华村的那片田产里,固守在安全而又舒适的安贞堡里,安逸地生活着。
    作为地方乡绅和道德的代言人,他们利用古堡,兼起了保护周边村民的义务。风风雨雨的六十多年间,作为军事防御价值极高的土堡,安贞堡为本地、邻乡群众躲避匪难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最有名的一次,是1930年,德化大土匪尚本龙率领一千多匪徒,窜到土堡附近建设乡驻扎下来后,四出骚扰、摊款捐饷、无恶不作。
当尚匪闻知土堡主人祖宗几代家财万金,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就派了二百多名土匪,强行向居住在古堡内的池占瑞后裔摊捐巨额饷银,池姓族众及西华别姓群众闻知尚匪凶残毒辣,早已全部携带财产躲进土堡,关闭两重大门,凭借厚实的环堡高墙,占据二层环堡小道的瞭望窗、枪眼、荷枪实弹,严阵以待。
    安贞堡的房间多,水源丰富,本身就是一个大粮仓,住他三五个月都不会有问题。
土匪不知虚实,逐渐向土堡包围上来,当进入有效射击范围时,堡内枪炮齐放,一进土匪纷纷中弹倒下,向后撤退。过了大半天,尚匪贼心不死,又一次来攻土堡。企图顺着墙根,利用射击死角逼近土堡门洞实行火攻,烧毁大门。当十余个土匪逼进门洞,正欲点火时,门洞上方的一个垂直小孔,突然射下铁砂子弹,当场五、六个土匪身中数弹,接着滚烫热水又直泻而下,烫得土匪落荒而逃,再也不敢来攻打土堡了。
    西华全乡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保全。这之后,西华的地主、富豪纷纷将家中的珍贵财物寄藏在土堡内,直到一九五零年解放。
    “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古老乡绅的生活,令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在艰难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的!于是,池家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在新的社会变革中,渐渐地没落,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荣耀。
    1950年,西华解放,在土改运动中,人民政府收管了这座大土堡。
    从1951年到1967年的十几年间,土堡一直作为槐南乡的粮库储存公粮,安装了电线等现代设施。其间的六五年,为“备战备荒”,三明地区二级站〈即纺织采购供应站〉从当时战备角度考虑,曾从三明搬到安贞堡内,一年之后又搬走。
    1970年又将古堡分给洋头村的十三生产队,用来存放化肥、农具、粮食等生产资料。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堡被池姓后裔暂时管理。没落的池家人,再也没有能力维持如此庞大的土堡,只好任其荒废。此时,安贞堡内的桌椅等生活器物皆已不见,建筑物内空空荡荡了无生气,就连曾经用于防御土匪的土炮铁砂子等也荡然无存。
    据池家后代回忆,六十年代初,永安县中学曾经组织过几次学生参观安贞堡,古堡当时被当作揭露富豪剥削农民的教材。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们回想起了古堡中的“四旧”,便来毁坏了部分灰塑、木雕。生产队的某些人则卷走了堡里的各类藏画、挂联、图像、古董摆设,上堂厅上原有堡中最珍贵的一道金匾也被人扛去,不知去向。
整个八十年代,安贞堡就如同废堡鬼屋一般,再没人光顾。
    在1989年,即安贞堡被正式开发的那一年,当地农民感受到的,仍是它的阴森和恐怖,墙里墙外随处可见丛生的杂草,静谧而又繁多的大小房间里时不时地突然飞出一群发出怪叫的蝙蝠。
    很少有人想去了解那个古堡的来历,很少有人敢单独走进去看个仔细,就连这座古堡主人的后裔子孙也不敢在那里居住,一把生锈的大锁紧锁着古堡的大门,任凭它被风吹雨打、烂檐掉瓦也无人问津,只听说有好几个贩卖旧木料的生意人进去看过。
    大量的楹联和斗拱雕花,在这个年代流失了,好在当时的古物市场并不兴旺,主体建筑的雕饰都完整无缺地保存了下来。

专家慧眼识古堡
旅游浪潮焕生机

    世间沧桑,当历史迈进20世纪80年代末,古老神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曾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古室”终于又重现“庐山真面目”,闪烁出它们应有的光芒。
    1983年,福建省博物馆人员,为了搜集民国海军宿将萨镇冰老人于抗战时期散失在民间的一首“爱国诗”手稿,来到了西华洋头村。意外之中,他们惊奇发现了这座罕见的大古堡。参观之后,无不为古堡宏伟的规模、精巧的结构,以及木雕、泥塑等精美的艺术品而击掌赞叹。之后,许多国内文物专家纷纷到安贞堡参观考察,重新确认了古堡的历史价值——它不仅不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什么罪证,而是一座集古典建筑、军事防御、文化艺术和旅游观光等研究、审美价值极高的大古堡,是一座体现清代民间建筑、木雕泥塑高超技艺水平的艺术品。
    1989年秋,永安市文化局原副局长罗志源带着一批摄影爱好者闻讯赶来,在槐南乡的洋头村的田野上,他们终于看到了这座尘封已久、奇特宏传的方形古堡,远远望去,它气势恢宏,却显出几分的苍老和神秘。
    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对于安贞堡特殊价值的发现,他和同事们激动地向农民借来劈刀和土箕,一声不响地把墙外的杂草一根根地除去。
    他们的举动首先惊动了古堡主人的后代,接着又赶来了一些看热闹的村民,罗副局长苦口婆心地说:“这样的古堡,很少见,它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要珍惜爱护它,不管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破坏,都是令人痛心的。”
    生锈的铁锁打开了,一个三合土露天演兵场首先呈现在他们的眼前,抬头望去,看到的是一道用巨石砌成的一丈余高的拱形大门,门顶上写着“安贞堡”三个大字。接着,又一道前后两重、厚达六七寸的一木一铁两重大门被打开了,栩栩如生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故事中的立体浮雕人物和古老传说故事也一一重现……
    罗副局长一行人走后不久,池家的后代就搬到了安贞堡露天演兵场内的几间厢房居住,既看管古堡又兼做导游,如今的槐南乡农民还种甘蔗,甘蔗上贴有一张小小的自粘纸标签,打出“安贞雪蔗”的品牌,把甘蔗整车整车地卖到省外。
    1991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安贞堡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古堡的保护和管理,相继拨款5万余元进行重点修复,一些风雨侵蚀、频遭损毁的堡内建筑部位得到了修缮和补救。
    2001年6月28日,安贞堡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永安市旅游管理区投资70万元,全面完成安贞堡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了集餐厅、商店、办公、公厕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完成安贞堡停车场1500平方米的基础垫层。2004年,争取到了维修资金30万,对安贞堡进行初步的专门维修……
    自1989年以来,安贞堡共接待海内外来宾十余万人次……其中有超过三千人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教授,全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各界专家和艺术家,发表的建筑论文近百篇,创作文艺作品近千件,现在只要在网上搜索“安贞堡”字样,就可以搜出数千页面,成为古建筑旅游、研究、文艺创作的一个热点。
    2002年,安贞堡正式入编《中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民居研究》,这是一本由国家建设部主编、集中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等百余著名专家学者关于我国古建筑文物和古城规划的文章。2003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修复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考察安贞堡,欣然提笔,写下 “国之瑰宝”。2004年,人民日报记者张力平报告说: “有奇异建筑艺术之精彩”!
    2004年,三明市举办的全国摄影节,一只巨大的热气球载着一批又一批的摄影家升上安贞堡的上空,航拍安贞堡百人金鼓队在千人练兵广场上锣鼓齐奏的场景。摄影家们望着如此壮观的古堡,如此壮观的画面,激动难抑地拍下了完整的全景!
    安贞堡以百年宏伟的建筑身躯、古朴精深的文化内涵迎来四面游客八方贵宾。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安贞堡必将重焕异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