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出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动员令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所在代表团讨论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10月17日上午,李克强同志来到他所在的党的二十大甘肃省代表团参加讨论。李克强表示,完全赞成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他说,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部署,是指引未来的纲领性文献。
李克强与代表们深入交流。他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正回稳向上,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李克强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干字当头、担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栗战书同志17日在他所在的党的二十大四川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栗战书表示,完全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栗战书说,“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最重大的政治成果,也是新时代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已经普遍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有力引领指导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汪洋同志17日上午来到他所在的党的二十大西藏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汪洋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举旗定向、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一个强信心、聚党心、暖民心、筑同心的好报告,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和国家事业树起了新的历史坐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必将极大地促进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将极大地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王沪宁同志17日上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党的二十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王沪宁表示,我们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要深刻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部署要求,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赵乐际同志17日上午参加他所在的党的二十大内蒙古代表团全体会议,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他指出,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步调一致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站位高远、视野宏阔,坚持守正创新、彰显自信自强、突出战略谋划、贯穿团结奋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一个凝聚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献。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韩正同志17日上午来到他所在的党的二十大海南省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他表示,完全赞成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韩正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凝聚了全党全国智慧,反映了人民意愿。报告高屋建瓴、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纲领性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