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本网:闽东红色之旅 凌福顺与蔡威的故事(图)

来自:福建旅游之窗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2513

    编者按:
    在今天美丽温柔的鲤鱼溪畔、渔排接天的三都澳边,曾经孕育出闽东革命众多优秀儿女,他们铸造了一段辉煌的闽东革命历史。下面介绍的两位历史人物虽然只能让我们对闽东革命历史有些微了解,但却能使我们在游览闽东美丽山水的同时,感受到另外一种悲壮而深沉的情怀,也许,这就是红色旅游的意义所在,理解过去的艰难使我们倍加体验今天的风景之美。

十字架上的烈士——凌福顺



图为鲤鱼溪畔的周宁革命历史陈列馆凌福顺烈士牺牲前照片资料
当年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原照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凌福顺,1912年2月生于周宁县浦源镇端源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今天,他那张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十字架上就义的烈士像就挂在鲤鱼溪边的革命史迹陈列馆里。这让我们有理由想象出生在浦源镇的他从小就在鲤鱼溪边玩耍长大,他小时候应该和那些一边吃饭一边挑出饭粒喂鱼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他也许是个特别顽皮的孩子,在后来短暂的革命岁月中,他表现出了天生的军事才能。

    1932年,闽东地区的革命进入武装斗争新时期。在地下革命同志的引导下,4月,20岁的凌福顺加入周墩地下革命组织。两年后,根据凌福顺在斗争中突出表现,经特委批准,由王大尧等同志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一支队在城关附近坂头林成立,凌福顺任队长。11月1日,在叶飞同志亲自主持下,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周墩苏维埃政府,凌福顺被推选为军事委员。1935年4月任中共周墩县委执行委员,同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周墩独立营营长,率部参加肖家岭战斗。

    凌福顺的军事才能使他经常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有时穿长衫戴礼帽,装成商人模样;有时穿棕衣戴斗笠,又成了地道的农民。战士们叮嘱他注意安全,他说:“怕什么,到处有我们的群众哩。”在群众的掩护下,他开展的对敌斗争如鱼得水。

    1936年2月,为了筹划经费,进一步打开局面,凌福顺再一次赴建瓯。当时他有病在身,住在一群众家里,一边看病,一边组织人马打土豪。4月初,凌福顺只带七、八个队员从建瓯回到周墩。5日这一天,他单身潜回浦源村了解敌情,不料,行踪被敌人发现了。周墩国民党保安第五团调一个连兵力,由团长亲自带领向浦源村扑来。面对敌人的凶残气焰,为了不让革命同志被敌人发现,凌福顺不顾自己的安危,愤然对匪兵开了枪,把敌人引向自己。枪声一响,敌人立即从四面八方向他扑来。凌福顺将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脖子,但没打中要害。他发现自己还活着,就从楼上跳到房子后院。白匪循血迹找到后院,凌福顺就这样被捕了。

     凌福顺被押到周墩城,关在一个地主家里。敌人用封官许愿收买凌福顺的企图失败后,露出凶相,对他施加种种酷刑,但仍没能得逞。

    1936年4月25日,年仅24岁,参加革命4年的凌福顺被敌人绑在一棵老树前的十字木架上。反动派不想简单处死他,于是用刀和锥子,一刀一刀割下他的肉,有如古时候的“凌迟”酷刑。最后,他们还不解恨,竟挖出他的心肝炒了吃!?我们今天很难想象当年那些敌人为什么如此憎恨一个年仅24岁的青年革命者,以致于要用到如此惨烈而没有人性的手段才能发泄胸中的怒火,我只能猜想,这个农民的儿子太勇敢太厉害了,他虽然只参加了4年的革命,但他在当地的革命活动中起到的作用一定非常大,令敌人闻风丧胆。

    有意思的是,这个讲义气重节气的年轻人居然在临死的时候还嫌敌人处理自己的手脚太慢,资料记载:当敌人慌慌张张用大钉在他的手掌、脚掌上乱钉时,凌福顺怒斥:“蠢货,从骨缝钉进都不懂吗?”

    就义前,他拼尽全身力气高呼:“父老乡亲们,死没什么可怕,我凌福顺虽绝代,革命永远不会绝代,你们要永远坚持……”   

    温柔敦厚的浦源鲤鱼溪养育出了如此热血壮烈的后代,让我们对这条溪水的历史有了不一样的感受。2005年7月12日这一天,那些首批参加闽东红色之旅的大学生们,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有很多不忍直视挂在墙上的这张就义照片。据了解,这张照片还是当年从敌人手中缴获的。
   
    凌福顺,他为鲤鱼溪的护鱼历史添上了特别重、特别不一样的记载。他保护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鱼儿们,但有谁说他对幸福和平生活铭心刻骨的爱不是伴随着这条溪这些鱼一起成长起来的?



悠闲幸福的鱼儿们

 

“永不消逝的电波”——蔡威



图:蔡述波在红军洞讲述爷爷蔡威烈士的故事

    读过中学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英明决策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主动权。但我们往往不知道,为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提供准确情报支持的是一位默默无闻却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的密码电报破译高手——时任红四方面军无线电二台台长蔡威。

    蔡威,原名蔡泽鏛,1907年3月生于福建省宁德城关,后成为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及技术侦察工作的创始人之一。

    从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缴获敌军两部完好无损的电台开始,蔡威运用在党中央举办的特科无线电训练班学到的知识,深入研究敌人情报特征,与“一台”的宋侃夫、王子纲一起逐渐破译出敌一般电文与密码,并在以后的战役中接连破译敌方密码电报,在1933年到1934年反“三路围剿”、“六路围攻”的几大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提供准确情报。他甚至破译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电报,为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迅猛发展建立奇功。

    接连的失败使敌人对红军破译技术十分恐惧,他们经常变换密码本,单双日、上下午更换密码,甚至一份电报前后用不同密码。但当时的蔡威对敌电台破译技术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时能做到边收边破译出电文。一次战役前,红四方面军总部下令称:“敌次日凌晨5点钟进攻,我军4点进入阵地。”二台提供的情报准确无误,敌军“自觉”走入已经为他们准备好的“墓地”……

    蔡威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屡建奇功是他用废寝忘食的工作换来的。有一次电台的同志在工作室安上火盆供他烤火取暖,可他竟不知不觉把脚伸进火盆,鞋子、西装裤全烧着了。此外,破译工作还常遇到危险。一次敌人追捕二台,在相距仅二、三百米的情况下,他急中生智,将身上带的30多块银元洒在路上。在敌人抢钱的时候,双方拉开的距离。途中,他把密码本掏出,撕碎了塞进口里,猛嚼硬咽吞了下去……

    蔡威使红军对敌情了如指掌,前方一些指挥员问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哪里来的这么准确的情报?陈政委恢谐地回答说:“我啊,房间里供着一尊‘菩萨’,敌人准备进攻时,‘菩萨’会告诉我。”

    恶劣的环境和长期忘我的工作严重损坏了蔡威的健康。1936年8月,他因过度劳累,又患胃病、肠炎,染上重伤寒病。总部全力抢救,朱德总司令、徐向前总指挥等都来看望他,并派当时最好的军医傅连璋为他医治。蔡威终因医治无效,于1936年9月22日在甘肃省岷县朱尔坪小镇病逝,时年仅29岁。正在指挥作战的徐向前总指挥专程从前方赶回,向蔡威遗体告别,高度评价了他为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通信及技术侦查工作的重大贡献,赞扬了他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称他为“无名英雄”。蔡威烈士的遗体当晚安葬在朱尔坪镇小河边山洼内。

    毛主席在延安时曾对宋侃夫说:“红四方面军电台同志有功劳。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在四渡赤水和在云、贵、川、湘一带遇到困难时,是你们及时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



图:翠屏湖畔,古田烈士后代为参加闽东红色之旅的大学生讲革命故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