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茶饮渐成新时尚,专家建议要从小培养清淡口味 在小小一片叶子中找寻健康
记者 黄杨子
比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清甜醇香的纯茶近年来也渐渐成为市民的健康新选择。在上海,茶香不仅从古色古香的茶庄中飘来,也出现在年轻人喜爱的梧桐街区、潮流商圈。在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彤看来,纯茶饮成为新时尚,对健康上海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4月,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出炉,准则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中写明,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第二项“合理膳食行动”中也提出,鼓励全社会参与“三减”——减盐、减油、减糖,要求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经常饮用率下降20%;第六项“人群健康促进行动”中,更明确在青少年中开展口腔健康检查、预防龋齿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小学校不在校园内售卖含糖饮料。
王彤说,饮茶至少有“6+1”种价值功效,“第一,解渴;第二,提神;第三,营养,茶叶具有丰富的有益成分;第四,社交价值,饮茶时的自我冥想、相互交流,都是情感沟通的媒介;第五,文化价值,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茶宴、诗词等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第六,精神价值,饮茶前烧水、温杯、冲制、静心的过程,在快节奏中追寻慢生活。”他尤其提到,饮茶还有社会价值,如能有效替代、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对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肥胖、龋齿、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都有正向作用。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朱珍妮介绍,茶叶的营养组成很复杂,大众最熟悉的是茶多酚,“绿茶多酚中,绝大多数为类黄醇,其中以儿茶素为主。它是茶中的主要活性物质,被认为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最常见的绿茶、乌龙茶、红茶品类中,由于制茶工艺导致的发酵程度不同,其抗氧化物含量呈现递减关系。以儿茶素为例,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属于多酚类,可以抵消或防止氧自由基引起的体内氧化应激。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更建议饮用绿茶,但不建议服用绿茶提取物或浓缩茶,因为高剂量儿茶素的过度摄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线粒体,导致细胞死亡。“浓茶还会影响肠道菌群,部分饮用者可能加重消化不良、嗳气等。”朱珍妮说。
近年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营销话题走红网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饮食习惯和消费选择。从小培养青少年清淡而健康的口味,降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茶不失为一种良好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曾带来一组数据:10年前,我国人群含糖摄入量仅为全球的五分之一,而今几乎持平;上海平均有25%的青少年每天都会饮用含糖饮料,这一增长幅度亟待引起高度重视。“摄入过多的糖对人体危害性不亚于盐,但人群认知远未普及。此外,不少含糖饮料并不标注含糖成分,仅标注为碳水化合物,导致一些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糖。”
王彤说,在崇尚江南饮食的上海,同时作为国内外茶叶交易的窗口平台,茶叶产业、茶文化传播等都仍有广阔空间。“近年来,冷泡茶也逐渐成为市民的新选择。让我们构想一个场景:当父母为孩子准备一瓶口感回甘的冷泡茶放进书包,在课间作为含糖饮料的替代时,健康与关爱都将润物无声地沉浸在这香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