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为“折翼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3
□林泽贵 黄鑫 文/图
晨昕学校老师在讲解课文。
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写春联。
特教老师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估。
  近日,培智学生小宇(化名)又开始情绪异常,厦门市海沧晨昕学校特教老师王文龙与厦门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医生陈先睿电话交流后,再次联系家长,重新调整个别化教学方案,才让孩子慢慢安静了下来。
  能够高效处理特殊孩子的突发状况,得益于海沧区教育局逐步完善的特殊学生“医教结合”服务模式。作为海沧区唯一的特教学校,晨昕学校9月29日和厦门市康复医院签订医教结合合作协议。海沧延奎实验小学、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庚西分校等学校也都陆续跟厦门市康复医院签订协议,提升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融合教育质量。
  “医教结合就是为辖区内每一个特殊孩子进一步定制专属教育方案,量身打造康复步骤。”海沧晨昕学校校长苏永远说,希望通过积极推行医教结合模式,打破“医”和“教”分割开展干预的局限性,为孩子们提供“医疗—康复—教育”一体化综合服务,为脑瘫、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孤独症等“折翼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
尝试“结合”
  目前,海沧区共有近500名特殊学生,其中,随班就读的有300多名。
  如何让这些特殊孩子享有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是海沧区一直探索的课题。
  早在2006年,海沧区就在锦里小学和东孚中心小学开办2个特教辅读班,拉开特殊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序幕。这种“融合教育”办学模式,试图在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中寻找平衡:辅读班孩子可以和学前班、普通小学的孩子交往,程度相对较好的还可转到普通班学习,实现普特教育双向融通。
  为让这些特殊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海沧持续引进特教专业老师。然而,在面对特殊孩子一些较严重的涉“医”问题时,特教老师经常有心无力。
  2015年5月9日,在海沧区教育局、区残联和仙岳医院努力下,锦里小学、东孚中心小学辅读班与仙岳医院签约,合作开展医教结合试点。在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康复训练计划的医教结合实践后,孩子们进步非常明显,不少辅读班孩子被安排到普通班课堂跟班学习部分科目。
一生一档
  2018年,海沧区成立特殊教育学校——晨昕学校,并在晨昕学校加挂设立海沧区特教资源与指导中心,为全区各个学校提供巡回指导和专业支持,同时构建普特双向融通、适性多元的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体系,让更多特殊孩子能够入校就学。
  “医教结合的探索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升特殊教育质量。”苏永远说,晨昕学校本次启动的医教结合项目,是对原有海沧区融合教育课程体系中康复课程重要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致力于建立家校医三方沟通机制,通过教育评估和医学评估,共同分析特殊学生的康复需求,并由医生、教师协同开展康复训练工作。
  具体来说,厦门市康复医院利用专业医疗康复手段对学校学生进行综合体检、评估鉴定后,提出学生个体医疗评估分析和康复实施建议,学校教师在原有教育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医学评估结果和建议,制定康复训练具体目标、形成教育教学实施计划。为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精准性,医生、教师协同开展康复训练工作。
  “医教结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康复训练的工作前移到学校,一来免去家长来回奔波,二来孩子不用再频繁脱离学校。”厦门市康复医院院长林永鸿说,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后,将建立“一生一档”动态跟踪机制,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家庭指导
  参加过几次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后,来自漳州的家长吴女士如今在面对孤独症儿子的暴躁时,不会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吴女士的儿子今年13岁,目前在晨昕学校读六年级。“孩子有一段时间对灯泡、电风扇特别感兴趣,时不时就会把电灯、风扇拆卸,或者拉电线,特别危险。”吴女士说。在学校,有特教老师或者专业医生及时干预还比较好,但在家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们经常看着孩子干着急。
  为保障康复训练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海沧区特别开设海沧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发起家长成长营活动,通过康复技能的示范培训、康复策略的讲座指导、康复训练的视频推送等,培训指导特殊儿童家长。
  “特殊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海沧区教育局局长孙民云表示,海沧将力争为每一个特殊儿童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方案,并借此探索出特殊教育“海沧模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