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现石景山区营商环境改革成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石景山”联合石景山区发展改革委开设《喜迎二十大 优化营商环境再出发》专栏,分期刊发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亮点和典型案例。
“三评一补”机制,破解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题
石景山区通过搭建“一区、两库、三窗”服务模式,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三评一补”工作机制等方式,着力探索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在金融机构与企业间架设信息桥梁,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利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通过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小微企业盘活知识产权价值提供服务。
2021年4月16日正式挂牌之日,北京银行石景山支行在专区“惠微通”金融服务窗口通过质押1件纯专利仅仅20天的时间为企业贷款300万元。2021年,共计12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7119.9万元。2022年上半年12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5849万元,同比增长106%。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三评一补”,打通企业快速融资渠道
为了完善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石景山区建立“专业机构价值评估、市场监管信用评估、金融机构风险评估、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代偿补偿资金”的“三评一补”机制。
明确评估标准
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评级和专业水平好的专业评估机构,逐步形成双方认可的评估参数、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科学、操作性强的评估细则和量化标准。
开展资信分析
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贷款企业年报、企业股东变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知识产权等信息,定期分析贷款人经营情况,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不利情形及时采取措施。
构建代偿机制
建立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出台《石景山区小微企业融资风险代偿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资金规模为1000万元,用于补偿合作金融机构为区内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和担保业务产生的代偿风险。
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为加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效能,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石景山区搭建“一区、两库、三窗”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
设立综合专区
“一区”即在石景山区企业开办大厅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专区。
精准信息检索
“两库”为中国商标数据库和国内外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企业提供4500万条中国商标数据快速查重以及全球120个国家1.5亿件专利文献情报检索。
强化银企对接
“三窗”是商标服务窗口、专利服务窗口和“惠微通”金融服务窗口。其中“惠微通”金融服务窗口主要提供金融机构“智融贷”“智权贷”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咨询。重点做好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服务之间的对接,打造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的“知识产权金融超市”。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体系,全面提高参与主体积极性
制定《石景山区关于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涵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知识产权保险保费补贴和知识产权贷款投放奖励的“一条龙”支持措施,覆盖了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贷前保险增信、贷后融资补贴和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激励的全流程环节,可为首次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企业提供100%贴息支持,切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也有效调动驻区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石景山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专区桥梁作用,重点为有需求的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力促银企实现双赢,并且主动为金融机构提供市场主体的基础信息和信用信息,提高金融机构放贷效率,以企业诚信资质换取融资资本,为企业争取发展资金。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代偿补偿体系,一方面通过撬动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投放量对其进行资金帮扶;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可以吸纳银行、保险等多方参与,运用“贷款+财政风险补偿”模式及“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的风险共担模式,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