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十多个国家的沪上留学生沿愚园路、中山公园一带采风 外国人眼中的上海有啥不一样
记者 徐瑞哲
“从钱学森、施蛰存到路易·艾黎,这条路上竟然住着那么多名人。”来自肯尼亚的上海大学博士生欧辰,从本科到现在已在沪生活学习11年,早已把上海当作自己的家。前天下午,他第一次近距离走进愚园路上的老宅。当天,“国际学生看上海”活动举行。来自十多个国家的沪上留学生沿着愚园路、中山公园与苏州河长宁段一带,一路采风。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上海有啥不一样?
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111号钱学森旧居,是此轮疫情以来第一次对外迎客。当年,钱学森就是从愚园路骑自行车,去交通大学读大学的。在钱氏旧居门前,愚园路“红色印迹”宣讲团团长、“全国最美志愿者”霍白向留学生们介绍,这栋砖木混合结构的联列式花园住宅原本是钱学森母亲章家的产业,由于章家家道中落,后来卖掉此楼,但是又向陆姓房东租回此楼。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住在底楼,上面三层是钱学森的表哥居住。
霍白告诉留学生们,在1932年到1934年间,处在爱国救亡之中的青年钱学森,就在这幢小楼里自学,从铁道工程转向航空工程专业,走上空天救国的道路。分别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林迪亚、汉诺娃、杰琳,在旧居展室里找到一张老照片,钱学森赴美留学工作、辗转回到祖国后,携妻带娃与父亲团圆,这张团圆照就是在愚园路家中底楼靠弄堂的窗前拍摄的。
岐山村在当时是上海一个中高档居民住宅区,是愚园路上颇有名气的新式里弄之一,共有75幢楼房,占地2.2公顷。由此向西步行,这批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等校的来华学子,又找到了位于愚园路1315弄4号楼的路易·艾黎旧居。
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幢砖木水泥结构的三层西式楼房,是与宋庆龄结下半个多世纪友谊的新西兰友人艾黎于1932年到1938年间的在沪寓所。华阳路街道姚家角居委会主任邱力介绍,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接头地点和避难所,上海地下党还在他家的顶楼架设过秘密电台。
接着,留学生们途经“愚巷”,路过20路电车终点站,穿行在中山公园破墙开放的公共空间。原来9月中旬,百年中山公园刚刚打开围墙,以全新的共享姿态融入苏州河畔。从公园的3号门走到2号门,一条长约700米的林荫道串联起梧桐广场和华阳广场,也将原本深藏公园的华东最大悬铃木、铜顶、音乐、灯光等展现在国际学生们的眼前。
过了万航渡路,学子们走上苏州河华政段的健身步道,穿过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及3个居民区。总长920米的滨河绿道也不算短,留学生一口气来回走了个遍。他们的步履串起“思孟园”“格致园”“倚竹苑”“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书香园”等“一带十点”10个公共空间景观节点,百年校园20多栋文保建筑的整体风貌被拥入苏河沿线景观。“我真的很喜欢这条岸线”,来自多哥的同济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生天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