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观众在上海绒绣艺术大展上驻足欣赏绒绣精品。 记者 赖鑫琳 摄
记者 钟菡
从西方油画到东方墨韵,从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到层林尽染的中国山水,一幅幅绒绣作品技艺精湛。上海绒绣艺术大展昨天在市群艺馆开幕,现场展示的53件绒绣精品、100余件绒绣文创产品,让市民有机会欣赏上海绒绣的艺术魅力和精湛技艺,并推动绒绣走进日常。
上海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是以针为笔、以线作画、以全棉网眼布为画板的“东方油画”。它最初流行于欧洲,后传入上海。上海绒绣也因其高超的工艺水平,融贯中西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上海城市气质的独特表达,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览中,一些取材于西方经典油画的作品远看酷似原作,尤为令人惊叹,它们背后是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恒源祥绒绣工作室首席绒绣工艺师李蔷从事绒绣创作40余年,她的人物肖像作品大多为国际国内博物馆收藏。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她用绒绣复制的名画,如米开朗基罗的《女预言家利比亚》、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抱白貂的女子》、拉斐尔·桑西的《宾铎·阿尔脱维提》等。“做绒绣很辛苦,能常年坚持下来是出于对它的喜欢。每一件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当完成时,那种喜悦感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李蔷说。
绒绣对色彩变化的要求很高,李蔷介绍,要达到色彩饱满、立体感强的效果,传承人会用劈线的方法,一根绒线要劈成好几根,每一针都有好几种颜色。要完美表现自己所理解的稿子,还要自己调色、染线。很多时候,手上只有一张照片,她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原稿的细节和特点补充完整,“要忠于原稿并且高于原稿”。
对于推动非遗进入生活、亲近大众,此次展览中也有不同的思考。“传承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上海绒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包炎辉表示,他们除了承接大型绒绣壁画之外,也在积极拓展普通民用市场。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他们和上海坻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嘉秀工作室合作的空间装置绒绣花鹿、上海三件套笔记本,胸针、钱包、背包、靠垫、鞋子、胸针、耳环、眼镜袋等文创产品。尽管每件价格并不便宜,但自从他们送课去社区、去学校,教大家做绒绣后,再有人上门购买产品时,就不觉得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