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本网:“福建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研讨会”侧记

来自:福建旅游之窗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70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8月19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中共永安市委、永安市人民政府在永安市联合举办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研讨会,与当年永安抗战有关的各界人士100多人在会上发言,或回顾在永安工作生活的那段难忘岁月,或抒发对永安的发展变化的感受和建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内涵和启示,弘扬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精神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在会前会见了部分特邀嘉宾。应邀莅永考察并参加研讨活动的嘉宾,有亲历永安抗战人士,也有抗战时期临时省会政府官员后人。亲历永安抗战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黄保欣、原民革福建省委顾问卓克淦、原厦门市政协副主席王毅林、原浙江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熊飞(日机轰炸永安受害者)。抗战时期临时省会政府官员后人有:原香港华润集团咨询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陈心銮、香港维多利亚工业集团行政总裁陈坚毅,以及他们的部分亲属。此外,还有专业杂志市场董事李翠华以及香港知名人士、金融家梁启勋,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建执行董事林筱鲁,香港大学教授、博导、国际著名学者、英语教育法专家Delina先生等客人。参加会议的还有省、市、永安有关部门代表和研究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理论工作者等。

    会前,与会人员特地到永安吉山村参观了抗战文化遗址,到永安文庙参观了永安抗战文化陈列馆和《八闽抗战风云》大型图片展。

斯人已去 故地依旧

    吉山披着青草芳衣,静静站立过一个世纪,似在等待新世纪初2005年秋季的这一天。8月19日上午,与会代表一行51人,怀着凝重的心情参观了吉山抗战文化遗址和永安文庙。

    他们一步一回首,参观了吉山上新厝(原省高等法院所在地)、淇园(原省教育厅长郑贞文居住地)、锡朋屋(原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陈培锟居住地)、榕荫亭遗址、刘氏宗祠(原省教育厅所在地)、大夫第(原黄曾樾居住地)等,最后到春谷参观了省主席防空洞、起居室。在陪同人员的讲解下,观者屏息凝神追忆过去。60年风雨早已洗旧了战时屋宇,但遗址在,旧痕历历,无论是老者故地重游,还是子辈“新地”初走,面对沧桑老屋,都有说不尽的感怀。

    从春谷驱车回到市区,代表们走进了永安文庙——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所在地,参观了永安抗战文化陈列馆及《八闽抗战风云》大型图片展,嘉宾们纷纷挥毫题词,抒发此行感受。

同会聚声 泣血成文

    当天下午,代表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研讨会”上慷慨陈辞,表达故地重游的激动之情和继承、弘扬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迫切之心。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碧秀及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铮出席会议并讲话。徐铮部长在讲话中肯定了永安作为抗战文化在东南半壁的一个重要据点,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说,继承和弘扬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就是要深入发掘抗战进步文化的深刻内涵;继承和弘扬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就是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就是要始终保持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继承和弘扬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就是要不断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黄保欣先生等来宾代表在会上发言,深情回顾了抗战时期他们在永安的工作、生活,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激动之情,原厦门市政协副主席王毅林等6位同志作论文研讨、交流发言。

    研讨论文由主办单位编印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研讨会文集”,共收录了来自省、三明市及永安市研究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专家、学者、老同志及相关工作部门提交的各类研讨文章21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当年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的内容、特点、地位、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的文章总结永安抗战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强调其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独具的价值;有的文章提示永安抗战文化研究在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现实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有的文章挖掘提供了一些新的史料,可供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有的文章还涉及到抗战文化的文学、教育、美学、群众文化工作、文化名人研究等领域。其中现年91岁的卓克淦先生和83岁的王毅林先生都是抗战亲历者,二老以其亲历、亲闻、亲见分别在论文《<老百姓>报与永安进步文化名城》、《党在福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中阐述了自己对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观点。

硝烟已尽 回忆未了

    发言人描述当年情境声情并茂句句如血,令听者犹如“身临其境”,并感叹作为永安人,有责任有义务把那段日子铭记于心。

    黄保欣副主任说:再到永安,回忆永安,永安有他的青年时代。他1945年8月1日到永安在东坡路12号福建省工业研究所工作,同年12月离开,在此期间与太太相识并相爱,永安是他与太太最初感情交流的地方,是他不可磨灭的记忆和话题。1991年他曾再到永安,东坡旧居已变新。今天又回到永安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永安的变化很大,感谢永安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前几天在香港看南京大屠杀展览,日本鬼子真是恶到难已想象的地步,中国人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还不是很强大,某些发达国家并不希望我们真正强大,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和家园,必须有强大的军队。他希望永安把抗战文化遗址建成旅游点,促进永安经济发展;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国建成一个世界上没有人敢欺侮的国家。
陈坚毅先生说:他生在香港,对永安陌生而亲切,陌生是因为首次到永安,亲切是因为永安是其祖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其父生长的地方,是8年快乐、痛苦而成复杂回忆的地方。后辈到永安寻访父亲当年的足迹,心情一如《永安秋月》所写:“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中多少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走和平发展之路,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真正目的和原因。

    卓克淦老先生说:1938年他到永安工作,永安当时是一个闭塞山城,因省会内迁、历史环境改变而成东南政治、文化中心,与重庆、桂林齐名,其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代表人民的心声,起到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历史意义。他参加创办的《老百姓》报是小型、大众的进步刊物,尽管很快就被扼杀了,但报道前线消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某些阴暗面,使广大人民认清形势,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

    高熊飞先生说:作为一个战争受害者参会,生日常忘,受害日不忘。当时永安被日机轰炸11次,炸毁房屋979幢10000余间,死伤百余人,活着的人大多逃离,永安几乎成了一座死城。他被炸伤后,是不相识的永安邻人把他抬到下渡住院部,第一个接受手术,失去右臂但保住了性命,是永安人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战后他曾3次到永寻访救治过他的人,虽然未果,但心存感激。为搜集证据向日本政府索赔,他曾向全国各地发出过700多封相关信件,只有永安的信件件有回音。他说永安的干部是最廉洁、最负责的。他认为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形成,因其特定环境、因其高举“抗战大旗”、因其政治空气开明,也因为永安是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交通枢纽,《三毛流浪记》作者、漫画家张乐平就是通过永安辗转到重庆的。高熊飞先生认为永安抗战文化宣传不够,他在浙江写过文章,收集资料过程发现日本有30多家报纸登载过永安,永安在国内却无名。他希望永安的乡土教材能编入永安被日机大轰炸的内容;他热切倡议在永安龟山公园建立遭受日机大轰炸纪念碑,铭刻被炸毁房屋和人员伤亡数字,让永安人以及来永旅游的人不忘国耻;他向日本政府索赔如果成功,将捐款建碑,但遥遥无期……他空空荡荡的右臂无声诉说着不忘的悲伤,告诫着每一个中国人不要忘记那段苦难屈辱的历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