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章:东南抗战话吉山

来自:供稿|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98

平凡的小山村成为名噪一时的抗战文化中心

    吉山村绝对是一个奇迹。

    当阳光掠过北陵,照在文川溪畔的吉山,那浮桥、古榕树、渡口上的捣衣声,显得那么古朴、安宁,谁也不曾想到,这里,这里曾是抗战时期福建省省会的主要驻地之一,曾是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抗战文化中心,曾几时,她那顽强不屈、英勇卓绝的号角,曾吹响着整个东南江山的战日热潮,最终将日寇如秋风扫落叶般逐出国土。

    然而,她又确实是一个平凡的小村落,如两颗珍珠缀在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文川溪弯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将吉山隔开,成为上下两片。站在北陵俯瞰这个“几”字,不止一个游客因为联想到华夏民族的母亲黄河的那个“几”字而深深震憾,也许,这就是当地人传说的“风水”吧!

名人汇聚永安 掀起抗战文化高潮

    1938—1945年,福建省省会迁至永安。大批优秀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如左翼作家黎烈文、小说家王西彦、政治经济学家王亚南、名记者时事评论家羊枣、音乐家唐学泳、南社诗人朱剑芒……等荟萃永安,小小永安有大中专院校十几所,文化学术团体40余个,编辑单位近20个,出版社近30家,印刷所19家,出版各种报纸12种,杂志129种,各类专著700多种,丛书丛刊近40套,文化名人之多,文化繁荣之程度空前。英美各国还在此设立了领事馆和新闻机构,永安成为举世瞩目的江南抗战文化中心。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省会永安,日寇飞机轰炸城区和省政府所在地的吉山村就达11次,仅1943年11月4日的一次滥炸,日军20余架飞机就投掷了135枚烧夷弹,炸毁城区16条街道,烧毁学校,医院、商店和居民住宅918栋房屋,死伤妇孺500余人,使繁华的燕城化为一片火海和瓦砾。

    燕江怒吼,栟榈挥拳,永安人民没被吓倒,中华民族是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民族,站在民族存亡关头,一大批共产党员、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和许多热血青年高举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以笔作武器,开展轰轰烈烈的进步文化活动。南社诗人发出了“我辈应伸医国手,重整河山”的战斗呐喊。《老百姓》杂志大量刊载抗战时事新闻和文艺作品,1939年发表了《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痛斥汪精卫卖国投降背拳孙总理三民主义的罪行》,阐述抗战必胜,投降必亡的道理。改进出版社坚持以“配合长期抗战需要,推动内地文化据点”,力求“对抗战和建国两重工作都能有些许贡献”,出版了六种固定期刊,四大丛书以及郭沫若、朱自清等许多名家的单行本,其中《现代文艺》成立后,由中共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委托王西彦到永安担任主编,是战斗力强,艺术性较高的刊物之一,发表了《英雄》、《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小说。社会科学研究所由刘建绪、王亚南等建立后,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此外,《建设导报》、《民主报》、《新语》和东南出版社等国民党左翼报刊也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新语》几乎每天一篇进步社论,羊枣成为主要撰稿人,他在这里发表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等一系列文章;而《民主报》的刊头话里就开宗明义地提倡青年精神,“世界上只有新鲜、活泼和真实,才能使存在生生不息。”除此之外,永安的戏剧也空前活跃,他们深入乡村,对鼓舞民众抗战起了很大的作用。

曙光前的黑暗 羊枣事件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永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羊枣事件。1945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窃取抗战成果,维护独裁统治,对活跃在新闻、文艺、教育、出版等各界的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进行反革命大清洗,先后逮捕了《国际时事研究》主编兼任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顾问的羊枣、《建设导报》社长谌震、《大成日报民主报》主编董秋芳、东南出版社主办人李达仁……等29位知名人士。

    1946年1月11日,羊枣先生在狱中被迫害而卒,噩耗传出,海内外震惊,宋庆龄、柳亚子等许多政界人士极为悲愤,美国新闻界史沫特莱等许多名记者和上海新闻记者协会均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强烈抗议。在羊枣先生追悼会上郭沫若写下了:“天下得澄清,党锢无端戕孟博;江南余瘴疠,招魂何处哭灵均”的著名挽联。田汉也写下了:“祖国同嗟苦难多,一分民主一分魔……东南无数青年血,染得将军顶子红……应向钱塘呜咽号,喷潮犹战法西斯”的悼念悲歌。

    当年,囚禁羊枣等革命志士的下吉山水牢,如今已成了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场所。羊枣为革命的赤胆忠心,铮铮铁骨,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为人民的福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青少年一代永远学习的榜样。

    抗战八年,省会在永安达七年之久,而吉山乡为省政府主要机关及大专院校的驻地,至今保存有许多抗战文化遗址,包括福建省主席公馆及其防空洞、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福建省高等法院、福建省教育厅、立音乐专科学校、东南出版社、羊枣之狱等。

    潺潺文川、悠悠吉山。美丽古老的吉山融抗战文化、古代文化、酒文化、佛教文化为一体。一九九九年,就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从此名闻遐迩,誉满八闽。如今,永安市正齐心协力,打造一个吉山抗战文化的旅游品牌,不久的吉山,将以古貌新,告诉海内外游客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相关链接——

吉山的历史风情

    吉山历史上重视教育,建了许多书斋、书院,出了许多进士、举人、秀才,留下许多古文化遗迹,是清代民居民俗的大观园,有造型各异的清代古建筑,尤以柴排厝(酷似木排,156间相通无阻)、棋盘房(与象棋盘很相像,隔出楚河汉界)和古代书院━━萃园最具代表性,在这些古建筑内,许多清代的金字匾、金字对联、捷报、京报、快报以及窗雕、学士椅等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里还有“家家酿酒,户户飘香”的习俗,“吉山老酒”获“中国文化名酒称号。此外,宝应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建于北宋景祜四年,距今约有九百多年历史,几经战乱焚毁,多次重建。寺内上厅千佛手观音,眉清目秀,慈祥温存,保佑这一方山水和黎民百姓的安宁。位于吉山境内的北陵风景区,是市民登山分健身的最佳去处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景点20余处,它以悬崖峭壁、摩崖石刻、洞门桥殿、流泉飞瀑著称,到山顶的观日台,只见白水绵绵的文川溪成几个形绕着上下吉山和片片田垄,从北陵山脚下潺潺地流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