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送的两部作品获群星奖 “新人新作选拔”助推好作品
记者 钟菡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昨天闭幕,上海报送的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获群星奖。群星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是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也是衡量各地社会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把作品每一环都做好”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一天,车开在延安路高架上,突然听到947电台里传来口琴重奏的声音,电台编辑赵晨曦介绍,有个魔幻之声口琴乐团即将开一个音乐会。我激动极了,这不正是我要找的人吗?”《爱上这座城》作曲孙彬彬早就想创作一首口琴作品,但口琴乐团在国内鲜见。她还记得那天演出结束后,自己摸到贺绿汀音乐厅后台,冲过工作人员的阻拦,推开化妆间的门大喊:“我要找团长,我是你的校友,我要给你写作品!”
谁能想象,就是这个充满意外的开始,三年后的作品竟走到了群星奖最高舞台。2020年疫情期间,孙彬彬利用宅家机会自学口琴作曲技法,并把在上海生活十几年的感受写入旋律。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融合了民歌和爵士的音乐元素,被大家称赞“很民间、很上海”,在魔幻之声这个本土口琴乐团和自由音乐人时旭的共同演绎下,这座城市的包容、活力和时尚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把红色题材和穿越形式结合,讲述抗战中的20岁战士穿越到纪念馆里,和同龄人对话,又毅然选择回到战场的故事。当志愿者告诉小战士所有人牺牲的结局,劝他不要回去时,战士说了句“你记得我,我就活着”,不少观众看后都忍不住流泪。编剧刘晓耕介绍,自己是看到戍边战士去世的新闻时产生的创作灵感,“我被那条新闻深深感动,也意识到红色题材可以找到让当下年轻人感动的共鸣点。”
孙彬彬在上一届群星奖评选中就以多国乐器融合的器乐重奏《和·鸣》获奖。能连续两届获奖,她觉得很荣幸。“我们在创作时,并不是在考虑如何获奖,而是考虑音乐和作品本身,考虑如何把作品每一环都做好。好作品自然会被看到。”
考验作品,也考验心态
今年群星奖评选除较早评选的戏剧门类外,音乐、舞蹈、曲艺等门类都采取线上评审的方式。尽管免去了灯光、定位、音响等调试都要在20分钟内完成的紧张和突发状况的可能,但孙彬彬等人并不觉得松了口气。“我们此前的准备都是为了线下比赛,大家摩拳擦掌,设备也已运到原定的比赛场地。”她回忆,当时,所有演职人员都按要求在上海进行闭环管理,大家白天远程工作,晚上排练。收到比赛改为线上的通知后,按照要求在三天时间内重新录制了舞台视频。为了比赛公平,演出画面必须一镜到底,中间不能剪辑。
9月4日下午和晚上,28个参赛作品的视频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直播,最终选出5个获奖作品。“要取得好成绩很难,不只是作品,也有心态上的考验。”孙彬彬记得上一届群星奖在上海线下评比时的热闹场景,现场有20分钟倒计时,大家紧张又兴奋。“线上的优势是容错率较高,调试时间充足,但视频缺乏现场的感染力。”孙彬彬坦言,看不到台下的观众反馈,心里没底,也缺少和全国各地优秀团队交流的机会。
好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特别设立了“云上群星奖”专题展播,既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决赛和颁奖晚会的直播,也有群星奖文化惠民演出、优秀作品巡演直播,无法在线下见面的各地创作团队可以线上知彼此,观众也可以欣赏到这些优秀节目。
新人新作机制提供保障
在第十九届群星奖复赛中,上海作品成绩骄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共8个作品入选决赛;广场舞、合唱,上海亦有两个团队直通决赛。这是自2016年《群星奖评奖办法》修订以来,由上海市选送的群星奖决赛入围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选送作品全部是近三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的优秀作品。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为参评群星奖提供了重要保障,孙彬彬、刘晓耕等都是从中走出的优秀年轻群文创作人才。
孙彬彬说,“如果没有新人新作选拔,上海的群文创作不会像现在这么蓬勃。获得新人新作优秀作品奖后,会有经费跟踪扶持,这也是上海独有的”。在参加决赛前,上海还组织9个入围作品或团队的惠民展演,给了创作团队在实战中不断提升的机会。
据介绍,上海群文创作水平不断进步,和近几年的作品孵化机制和逐层递进的跟踪指导扶持机制有关。上海对群文创作的扶持从文本阶段就已经开启。每年,各区文化馆都会征集创作构思文本,汇集于市群艺馆进行初轮筛选,针对筛选出的优秀种子,会由市群艺馆请相关专家研讨评析、跟踪指导。